一字之差
/林怡種
我們的老祖先創造方體文字,博大精深,脾睨寰宇,不獨使用起來字字斟酌皆學問,抑且寫起來筆筆勾勒見功夫,一筆之誤,一字之差,輕則文章意境全失,貽笑大方;重則身繫囹圄,甚至人頭落地,古往今來,實例多不勝數,豈能不慎!
君不見,清兵進關入主中原,大興文字獄,諸如雍正四年,禮部侍郎查嗣庭為江西鄉試主考,出了一道試題為:「維民所止」,係出自詩經「邦畿千里,維民所止。」意思是國家廣大的土地,都是百姓所居住的,含有愛護人民之意。但有奸讒小人向皇帝密告,指「維止」是「雍正」兩字去掉頭部,有暗示要殺皇帝的頭,因此,龍顏大怒興起文字獄,主考官查嗣庭遭滅滿門抄斬,株連冤死者不知凡幾?
同樣地,十多年前,俞國華任中央銀行總裁時,台北某大報在一則新聞報導裡,竟將「央」字誤植為「共」,變成「中共銀行總裁」;在那個時代,一字之差,錯誤何其大!據說,因為那一個小字之錯,報館裡多人被炒魷魚。
除此之外,最近「陽光法案」熱烘烘,不少民代搶在陽光露臉之前公布個人財產,縣籍立委亦躋身行列之中,絕大多數的媒體報導,他的存款金額是七十幾萬元,負債六十幾萬元,可是,有一家大報將其中的「十」字寫成「百」,讓他的存款和負債各暴增十倍,更妙的是有一家晚報,將其中的「萬」字寫成「億」,讓一個騎摩托車競選的立委,財產數字彷如我國高居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,真是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!
不可否認,五千年來,炎黃子孫是一個重視寫字的民族,孩童進學,首先要學的就是研墨習字,藉由筆劃修練的勁力,陶鑄作文的功業,一篇詩詞文章,白紙上寫黑字,不管詞意如何,墨跡的工整清晰,給人的主觀印象,宛若面貌姣好的女子,令人賞心悅目,不由得打從心底喜歡,尤其,墨跡除了工整清晰,若再加上幾分娟秀、挺拔,則更別具一番風韻!
印刷術精進之後,加諸當前科技掛帥,電腦資訊抬頭,需要什麼字體,不管大與小,輸入幾個按鍵碼就有了,寫字的工夫逐漸沒落,然而,很多新聞稿,都是匆忙急就章,不少還是手寫稿,其間十修八改,令人看得頭昏眼花,真佩服許多先進的編、排、校同仁,個個都是測字高手。
當然啦!從事夜間新聞出版工作,誰不渴望文稿字體清晰,一目了解,做起事得心應手,更可把錯誤減到最低點;相反地,面對潦草的文稿,除了徒增困擾,且延誤出刊,要是遇到姓名或數字看不懂,也只好搖頭三嘆了!
的確,文稿字跡的清晰與否,和錯誤有直接關係,就像一個斜眼歪鼻、蓬頭垢面的人,想照出一張漂亮的沙龍,那是天方夜譚!報紙出刊之後,發得出去,收不回來,若因文稿潦草出錯,再怪罪編、排、校的無知和無能,一切都太遲了,寫稿的朋友,何妨設身處地為大家想想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