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非昔比
/林怡種
小時候,放學後丟下書包,背起籮筐,拿著鐮刀上山割牛草,或拿起耙子,到馬路邊行道樹下,耙取木麻黃的針葉回家當柴火燒。
當時,農村家家養牛,耕牛白天馳騁阡陌,夜間休息要餵食宿草,隔天才有力量耕田拉犁,由於金門實施「一斤高粱兌換一斤白米」,農村勞力充裕,每一寸能耕種的土地,都被闢成高粱田,所以,幾乎沒有荒地可長雜草,要割一籮筐青草,讓牛有個豐富的晚餐,真需要費一番工夫!
同樣的,砲火下的農村,家家用灶燒柴煮粥,每到向晚時分,聚落上空炊煙裊裊,饒富詩情畫意。然而,煮一頓粥,差不多要燒一籮筐草,而路邊木麻黃的落葉,燒起來煙少火旺,成為伙房的最愛,每天天未亮,馬路邊的行道樹下,早已人影幢幢,爭相背著籮筐耙落葉,難怪金門的馬路乾乾淨淨,為中外訪客所稱頌,除了歸功駐軍劃分責任區維護,百姓爭相耙落葉,亦是功不可沒!
記得當年與同伴背起籮筐上山,無論是耙草或割草,總喜歡徘徊在軍營鐵絲網外,覬覦裡面落葉滿地,草長及腰,常常趁阿兵哥不注意的時候,偷偷爬過鐵絲網,都能輕輕鬆鬆裝滿一籮筐背回家。
其實,當年喜歡溜進軍營裡,還有另一項重要的目的,那就是可以在垃圾坑撿到勝利之光、革命軍、新文藝和文壇月刊等雜誌,有小說、散文可看,雖常是一些斷簡殘篇,卻仍如獲至寶研讀再三,還可帶去學校與同學分享!
回想砲火下的童年歲月,沒有電,也沒有電視機。除了課本,從軍營垃圾坑撿回來的刊物,就是唯一的課外讀物,藉以滿足求知的慾望。如今,我的孩子,他們放學後不必幫忙家務,擁有好幾個文庫的故事書、唾手可得的報章雜誌,也可藉搖控器選擇數十個頻道,遊目騁懷放眼天下,亦可敲下幾個搜尋按鍵,幾萬筆資訊任憑擷取,想想兩代之間僅隔三十年,所受資訊條件天壤之別,怎不令人有「今非昔比」之嘆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