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尋根之旅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找到林李宗祠 2006.06.15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找到林李宗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─尋根之旅系列之二
  /林怡種

        二OO三年九月六日,隨「金門媒體訪問團」首次跨過金廈海峽,前往廈門參加「九八投洽會」、與「泉州旅遊節」活動;這是「國、共」兩軍隔海對峙,兩岸人民隔絕五十年後,金門縣政府為加強兩岸文化、經貿交流,特由相關局室人員、駐金記者與金酒、特產、旅遊、飯店業者等組成七十餘人的參訪團,跨海參加在廈門市「國際會展中心」舉行的第七屆「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」,以及在泉州惠安崇武舉行的「第五屆泉州旅遊節」系列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當訪問團結束第一天在廈門舉行的「九八投洽會」活動之後,隔天下午,訪問團搭乘遊覽車抵泉州之後,看看腕錶與既定晚餐行程,足足還有二個小時的空檔,即興緻勃勃地「打的」到東門外,希望能找到「泉州府東門外東坑鄉土牆厝」的原鄉祖廟。

        出租「的士」到了東門外,問了許多路旁的村落,也請當地「公安」和「戶政」單位協助,卻沒有人知道「東坑鄉」,也沒有人聽過「土牆厝」,經過二個多鐘頭的探尋無功而返,慨嘆泉州幅員實在太遼闊,遠遠超乎想像,尋找「祖廟」的美夢落空,原鄉仍隱在群山峻嶺之中,回鄉之路,還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!

        第一次跨過海峽,抵泉州尋根無功而返,回到金門之後,經過初步檢討,發覺錯在自己事先未做好功課,誤以為出了泉州東門外,有了方向和目標,即能輕易找到祖廟。

        實際上,昔日的泉州府包含同安、南安與惠安三個縣,當下人口超過八百萬,土地廣袤無邊,五十餘年間又經歷「解放」行政區變遷、與「文化大革命」期間的「破四舊」,所以,想要找到原鄉祖厝,在沒有詳細的地址、和專人帶路的情況下,靠瞎子摸象是太天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仔細想想,先祖確是從泉州渡海而來,唯在金門的族譜,不幸於一九五八年那場砲戰中燒毀了,兩岸斷絕往來五十年,猶如斷了線的風箏,想要重新接起,只要用心尋覓,仍有找到源頭的一天!

        於是,我想起孩童時,老祖母曾多次叮嚀我們兄弟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你們長大後結婚,新娘不可找姓李的。因為,林李同宗,本來就是一家人!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先試著透過電腦網路搜尋,輸入我們家的昭穆輩序、燈號,以及「林李同宗」等關鍵文字,希望找到相關的脈絡源頭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在輸入「林李同宗」方面,找到泉州市鯉城區南門萬壽路,有一座建於明朝的「李贄故居」,位於南門「天后宮」前方,就是「林李宗祠」,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十餘年前斥資重新整建,已成為泉州重要的旅遊景點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據相關資料顯示,李贄(1527—1602)號卓吾,是明朝嘉靖年間的舉人,原名林載贄,是一名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和文學評論家,平生有《藏書》、《續藏書》、《焚書》、《續焚書》和《史綱評要》等等大量著作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進一步搜尋到許多李贄的相關報導,綜合整理如下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自唐代起,泉州即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,林載贄的一世祖為林閭,字君蘇,號睦齋。生有二子,其中之一的林駑,字景文,號東湖,是航行波斯的大商賈,並娶回阿拉伯女子為妻;所生之二子允誠,除具有阿拉伯血統,且受其母西方文化教育影響,思想前衛,曾為文批判封建社會男尊女卑、官吏貪污腐敗、重農抑商,並大力宣揚商業經濟,因而觸怒當朝,被扣上「敢倡亂道,惑世誣民」的謀反罪名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在封建帝王時代,那是十惡不赧的滔天大罪,足以「滿門抄斬,株連九族」;因此,林家為避禍逃到南安,改姓李。其後世子孫,有姓林、亦有姓李。每年農曆十二月初一是林閭的忌日,所繁衍的林、李兩姓子孫,皆齊聚宗祠祭祖;同樣的,每年的清明節,林、李兩姓子孫,也要到清源山掃墓,緬懷祖先。

        依世序排列,李贄為林閭之後的第八世,年幼時姓林,名載贄,後改姓李,並為避穆宗諱(明皇朱載垕)棄載名贄。李贄自幼倔強,善於獨立思考,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。十二歲開始作文,二十六歲中舉人,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、南京國子監博士、北京國子監博士、北京禮部司務、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,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贄二十多年宦海生涯,耳聞目睹官場的種種黑暗,以及民反兵變、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等現實,深感大明王朝內部的腐朽沒落,與昏官迂儒和假道學格格不入;五十四歲毅然辭官,寄居湖北探計學問,著書立說。平生有《藏書》、《續藏書》、《焚書》、《續焚書》和《史綱評要》等大量著作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於李贄是中國明代傑出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史學家,所提出的一些主張如廉潔治政、教育啟蒙、男女平等等,對明、清兩代,以及民國初年的「五四運動」的思想、文化發展,有積極的促進作用,更在亞洲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,均佔有一席地位,因此,海內外人士在泉州籌建「李贄國際學術研究中心」,有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以及美國、法國、義大利、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熱烈從事研究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詳述李贄事績,並非離題扯遠了,而是在搜尋「林李同宗」過程當中,在有關李贄的研究報導中,發現「李贄故居」正廳懸掛著「林李祠堂」的匾額,以及巨幅世系寅進表,體現李贄及其族親源於林姓,其共同祖先為林閭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時,庭院中立有「瀛洲林李分派二世祖東湖公墓道」和「瀛洲林氏世瑩」的石碑,記載其生平事蹟。昭穆輩序為「公卿侯世德,丕成遠垂芳」,燈號同為「瀛洲傳芳」,在泉州圖書館有一本「溯源林李宗譜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從網路上搜尋到「林李祠堂」的寶貴線索,且昭穆輩序與我們家完全相符。按理說,金廈「小三通」重啟兩岸交流新頁,每天都有班船往來,理應立即專程跑一趟泉州才是!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因職務上暫時放不開,於是,我又透過電腦網路,搜尋「泉州市政府」、「鯉城區政府」和「泉州圖書館」等郵電信箱,分別寫了電子信函,懇請協助提供相關信息,只可惜,發出去的信函,均仿若石沈大海,沒有任何回音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我繼續從林姓昭穆輩序下工夫,搜尋到一篇臚列數十個各地林姓昭穆輩序的報導,其中也包括泉州「林李同宗」的「公卿侯世德,丕成遠垂芳」。很顯然地,天底下姓林的很多,支脈也不少,但與我們相關的,也僅泉州「林李同宗」這一支脈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為了進一步掌握更多相關線索,我再分別輸入「林遠」、「林垂」、和「林芳」等關鍵字眼。搜尋的結果,其中,名字前兩字為「林垂」的,在台灣地區有兩位名人,一位是前工研院院長「林垂宙」,目前旅居香港在大學任教;另一位是閩南語作詞、作曲家「林垂立」,也就是「車站」、「想厝的心情」、「春夏秋冬」等百餘首大家耳熟能詳歌曲的原創人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網路上也找到另一些姓名有「林垂」的人,凡是能搜尋到他們服務單位的郵電信箱,也分別發出探詢的電子信,只是,所有寄出的信,大部份石沈大海,只有少數獲得回音,但均表示與我們家族的昭穆輩序沒有關連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我也搜尋姓名中有「李遠」、「李垂」和「李芳」的關鍵字眼,出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,也是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,特別是一九八八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,曾返回福建南安尋根,茲節錄相關報導如下:

        其一: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林偉功介紹說,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博士曾回南安尋根。他雖姓李,但祖上姓林,也是林堅後人。林先生說,目前海內外有九個姓祖上都姓林。(節錄自百度百科──安厚村)

        其二:泉州有林、李同宗特例,城內有「清源林李宗祠」,為泉州和南安榕橋林李兩姓子孫,為紀念共同祖先林閭而建。林閭長子生的五子中,老大、老二居泉州仍姓林,老三、老四遷南安改姓李;林閭次子所生兩子中,老二遷南安也改姓李,李遠哲博士即為他們的後人。(節錄自百度百科──南安名人)

        其三:李遠哲,諾貝爾獎獲獎者。祖籍是南安柳城街道榕橋祥塘。出生於臺灣,一九六五年獲美加利福尼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,後留美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。因其在氣態化學力學、交叉分子束、鐳射(鐳射)化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成果,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。一九八八年十月回鄉尋根謁祖。(節錄自新華網──福建頻道──安南在線)

        為了尋找祖籍根源,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,因此,我也在中研院院長信箱寄了一封「伊媚兒」,簡述自家昭穆輩序「公卿侯世德,丕成遠垂芳」與燈號「瀛洲傅芳」,以及尋根經過,並附上「林李同宗」相關報導,祈盼若有「清源林李宗譜」相關資料,懇請惠予幫忙提供,不勝感激!

        本來,自個兒認為,李院長是國際知名的「大人物」,豈會回應類似的「小問題」。但是,讓人驚訝的是,三天後,我接到李院長親自的回函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祖先確是從福建南安移居過來的,但家父與祖父均和「丕、承」沒有關係。很早以前雖曾尋過根,但是沒找到具體的線索,手中也沒有「清源林李宗譜」資訊。

        雖然,李院長未能提供相關線索,但能為一個陌生人回信,擁有那份心,已夠令人感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經過二個多月的電腦搜尋與書信探詢,自覺已做好相關的準備功課,於是,我向報社申請赴大陸探視旅遊的「同意書」,也請了三天休假,再循「小三通」搭船到廈門,上岸後「打的」到「松柏車站」,買了直達泉州的公路局班車,經過近二個小時的高速公路奔馳,再次回到祖籍原鄉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泉州,已是午后時分,在車站外攔了一部「的士」,直抵「泉州市立圖書館」,以「台胞證」辦理借書手續,終於順利借出「清源林李宗譜」手抄本書冊,然因圖書館並無自助式影印機,密密麻麻的手抄文字,大略瀏覽一番之後,立即以數位相機逐頁拍攝,帶回來仔細研讀。

        歸還「清源林李宗源」書冊之後,再搭「的士」到泉州市政府,拜訪身兼「泉州學研究所」所長林少川。林所長是著名的歷史學教授,從事姓氏源流研究多年,獲提供林姓相關探討研究書籍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,其中並沒有「瀛洲」燈號、與我們家昭穆輩序的相關資料,幸獲推荐認識「泉州李贄學術研究會會長」李少園教授。晚間住進泉州「華僑大酒店」,也會見了「泉州金門同胞聯誼會」副會長陳篤瑜、秘書長張亞倫等鄉親,並接受「泉州晚報」總編輯郭培明、記者姚炳輝、廈門日報駐泉州採訪主任林森泉、莿桐之聲等媒體訪問,希望透過媒體協助,能順利找到原鄉祖籍地。

        隔天早上,我從泉州「華僑酒店」,直接「打的」前往南安天后宮。駕車的「師傅」沿路介紹:泉州的「天后宮」供奉媽祖林默娘,建築宏偉,分前殿和後面正殿,佔地廣闊,建於宋朝慶元年間,淵源久遠,迄今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。由於當時位處城南晉江之濱,是各國船舶和商品聚集之地,是全城最繁華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「李贄故居」就在「天后宮」前方五十公尺處。站在天后宮門前,即可看到前方街道牆上,有一塊看板寫著「李贄故居在前方四十米處」,循著方向前進,約莫二分鐘的路程,很快就看到「李贄故居」的正門。那是一間古老的普通雙落民宅,購買每張二塊錢人民幣的門票入內,前廳兩側為木板牆壁,張貼著「李贄學術研究」相關活動、與貴賓參訪的相片,包括曾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,當年獲獎之後,也回到泉州尋根,受到熱烈的歡迎,返鄉尋根活動照片就貼在牆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前廳與後面正廳之間,有一個約為十公尺見方的天井,兩旁植栽花木扶疏,綠意盎然,左側果然真的立有「瀛洲林李分派二世祖東湖公墓道」和「瀛洲林氏世瑩」的石碑,記載其生平事蹟。

        天井正廳堂前,立有一尊李贄的半身塑像,頭戴綸巾,下巴蓄著一撮山羊鬍,目光深邃,流露著睿智的神情。暫且撇開與李贄是否有血緣關係,光是面對一代偉大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史學家,不由得令人油然起敬!

        何況,小時候,老祖母即一再交代,我們家是「林李同宗」,如今,跨海自金門前來泉州尋根,所站的地方,正是泉州唯一「林李同宗」的宗祠,可以算是回到自己的家,內心怎能不激動?

        走過天井,進入後廳正堂,門前高懸著「李贄故居」的扁額,進門迎面是一塊巨型「林李同宗」世系表,左右兩側則是布置李贄生平簡介與年譜、重要著作綱目。

        誠然,中華民族歷史淵源悠久,華夏子民姓氏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格,雖號稱「百家姓」,但各民族經五千年之融和演化,所衍生的姓氏已逾四千個,其中林氏算是大姓,海內外分支派別繁多,各地有許多不同的昭穆輩序,然而,最大的共同點是燈號為「九牧」,唯獨我們家係「瀛洲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在泉州南門鯉城區萬壽路「李贄故居」,找到了「林李同宗」的宗祠,且昭穆輩序與遠在金門洋山村的林氏族人相符,而東門外真正林姓「瀛洲傳芳」的祖廟哪裡,猶待繼續努力尋找。

        這一次回到泉州尋根,承蒙「泉州晚報」、也是「東南早報」總編輯郭培銘熱誠接待,除提供相關協助之外,回程更特派豪華轎車,專程送我回廈門搭船,當車啟動之時,我搖下車窗,向送行的金胞聯秘書長張亞倫等一行人揮了揮手,感謝熱情接待與協助,同時,也向泉州揮了揮手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泉州再見!雖然,這趟泉州行,已找到「林李同宗」的宗祠,也印證了家族的昭穆輩序及燈號「瀛洲傳芳」,但為了找到本家的祖厝,我將繼續努力,相信很快會再回來的!  (2006.06.15.)
  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