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尋根之旅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原鄉路更遠 金門日報 2003.09.19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原鄉路更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─尋根之旅系列之一  
/林怡種
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老家門庭十多公尺外,即是碧波萬頃的金廈灣;每天推開柴扉,映入眼簾的是潮起潮落,以及對岸的山巒疊影,那是教科書裡所謂的「故國河山」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兒時,祖父曾牽著我的小手佇立海邊,遙指著半截聳入雲端的鴻山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我們的老家,在海的那一邊,那裡還有我們的田園和親人,希望有一天能帶你回老家看看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──阿公!為什麼現在不能回去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戇孫仔,你看看,海邊盡是鐵絲網層層圍住,裡面還埋有地雷,而且,持槍的衛兵緊緊看守著,除了領有蚵灘民證,可以下海採蚵拾貝,否則,誰都不能出海,現在我們無法回去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──阿公!那什麼時候才能回去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──只有等「和平」到來,兩岸不再打仗,人民可以恢復往來,我們才能回去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是的!一九四九年大陸神州風雲變色,「國、共」兩軍以金廈灣為戰場。曾經,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冬天晚上,二萬七千多名共軍,分乘數百艘漁船攻打金門,在古寧頭強行登陸與國軍激戰,雙方死傷枕藉,兩岸互把對方視為敵人,一邊叫「共匪」一邊喊「蔣幫反動派」,彼此兵戎相向斷絕往來;一九五八年,在一個秋日的午後,兩岸砲火全開,相互以各型砲彈毀滅性的轟擊,經過四十幾天硝煙彈雨的攻防,雙方傷亡慘重,揠兵息鼓一週之後,再開啟「單打雙不打」漫長的宣傳戰,直到一九七九年元月一日為止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金廈兩岸戰火交織的日子,金門島上不僅房屋、田舍毀了,居民和牲畜命賤如蜉蟻,朝不保夕。雖然,我們家從內地運來磚瓦、石條砌成的屋子,多次中彈起火燃燒,還好家人倖免於難。但是,隨著日月的遞嬗,烽火依舊連天,祖父一年年的老去,苦等不到和平的到來,未能帶我們跨過海峽回原鄉,即在歲月的洪流中羽化登仙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先祖是泉州的望族,書香門第人家,叔侄皆進士。曾祖因避難,帶者家人乘桴逃抵浯島,蓽路藍褸、以啟山林,或耕稼種蕃薯、或插石養蚵,繁衍子孫。而在浯島出生的父親,因島上沒有學堂,童年不能讀書識字,未滿十歲即學會耕田犁地,終日荷鋤牽牛,忙碌於阡陌之間,祈望風調雨順、五穀豐登,能多一分收穫,讓家人免於挨餓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生活在兩岸隔絕的砲火下,儘管每天推開柴扉,面對著潮起潮落與故國河山,卻仍跨不過海峽,也不敢妄想要跨過海峽。因為,在那個年代,不但嚴密管制人員下海游泳,甚至,居民也不能私自擁有籃球、車胎及任何助浮物,就是為了防範有人泅水到對岸。因此,父親不曾回過原鄉,自然也不知道何處是原鄉。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當年,祖父只指著鴻漸山後面壘疊的山巒,說那是我們的老家,卻沒有說出原鄉詳細的地名。或許,祖父深信戰爭是短暫的,在他有生之年,一定能帶我們回去,卻怎麼也沒有料想到,爭戰持續不停歇;春去秋來,一年盼過一年,盼不到和平的到來,儘管長壽年近九十,最後仍在與時光的賽跑中認輸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十八年前,當妻子傳出懷孕的喜訊,超音波檢查出可能是男丁之後,我開始思索著,將來孩子出生,他是道道地地的金門人。然而,木有本、水有源,金門不是我們的原鄉,我有責任告訴孩子,祖先來自何方。尤其,我有五個兄弟,在戰火下流離顛沛,當時並沒有依昭穆輩序取名,分別在金門完成高中學業之後,相繼負笈他鄉,分散台、金各自成家立業,將來兒孫若沒有再依輩序取名,當更無從知道自己的本源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由於磚瓦砌造的祖厝,在「八二三砲戰」一役之中,不堪砲火摧殘傾圯,族人每年「冬至日」祭祖、交丁的祖簿,也不幸在砲火中化作灰飛煙滅,族裡再也找不到記載祖先的相關資料,究竟原鄉在何處,就像斷了線的風箏,找不到線索源頭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我仔細翻閱祖父遺留的幾本書冊,找到他老人家用毛筆字寫的真跡,清楚寫著林家來自「泉州府東門外東坑鄉土牆厝」;昭穆輩序排行為「公卿候世德,丕成遠垂芳,厚道聲顯耀,賢富應揚輝」。經對照祖龕牌位,證實輩序正確無誤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幾個月之後,孩子順利臨盆,是一名男丁,依「芳」字輩取名為根,三年後愛妻再弄璋添丁,取名為本。更可喜的是,弟弟們相繼娶妻生子,男丁也皆恢復輩序排行取名,大家都希望兒孫不論走到天涯海角,能記得自已的根本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終於,金廈兩岸在隔絕五十年之後,二OO一年獲准試辦「小三通」,金廈兩門重啟交流新頁;我私下曾透過友人多方管道,企盼探聽原鄉的下落,可惜都沒有結果,然而,心中仍時時惦念著有朝一日,能陪著父親與族人,帶著兒子踏上原鄉的土地,回去尋根謁祖,看看自己的家園和親人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二OO三年九月六日,隨「金門媒體訪問團」赴廈門參加「九八投洽會」、與「泉州旅遊節」活動,終於有機會搭上開往對岸廈門的渡輪,當「東方之星號」跨越海峽中線,駛過大、二膽島海域,內心思潮起伏、激動無比!  

        因為,心裡想的是兩岸終於和平了,可惜歲月不饒人,阿公已經不在人世了,老人家無福等到兩岸人民可以恢復往來,親自帶著兒孫回原鄉;如今,父親年邁體衰,也不知道原鄉在那裡,崇山峻嶺,那堪爬山涉水去尋覓?自己是第一次有機會跨過海峽,能踏上門庭外望了四十幾年,也是魂牽夢縈的「故國河山」,終於可以回家了,內心除了激動與興奮,也頗有鄉近情怯之感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上岸之後,第一天隨團在廈門參加「九八投洽會」揭幕行程,隔天午後遊覽車跑了將近二百公里抵達泉州,下車踏上原鄉的土地,看看腕錶與既定行程,還有二個小時的空檔,於是,在飯店外招來一部「的士」,囑咐司機直奔東門外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只是,祖父所說的地名,那是一百年前的名稱,不但年代久遠,且經過「解放」與「文革」變動,何況,泉州是歷史古城,廣袤何其遼闊,計程車在東門外轉了近兩小時,觸目盡是櫛比鱗次的高樓,與多線道新開的馬路,只好尋找路旁一些古厝,下車詢問一些老阿公、老阿婆,無奈沒有人知道有「東坑鄉」,也沒有人聽過「土牆厝」,在無助的情況下,請司機幫忙就近找「公安派出所」或「民政」單位協詢,希望從戶籍登錄資料找出端倪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雖然,公安人員看到來者是「台胞」,獲得特別禮遇與熱忱協助,只可惜忙了大半天,透過電腦調閱,也撥了許多通電話詢問地方耆宿,仍查無相關資料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以前,每天清晨推開柴扉,面對故國河山,總盼望有朝一日能跨過去,認為只要有機會到了泉州,出了東門外,多找、多問幾個附近的聚落,應該就可以找到林姓宗親,應該能找到祖廟,翻開祖簿,就能找到祖先的根本源頭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可惜,事與願違,實地跨過海峽踏上泉州的土地,才發覺一切與想像中差太遠了,泉州府包含同安、南安與惠安,範圍真的太廣闊了,祖先居住的東坑鄉土牆厝,可能隱在群山峻嶺之中,想要去尋找,還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努力,族人回原鄉之路,似乎還很遙遠了!        (2003.09.19.)  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