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奇人軼事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雙落厝的傳說 浯江副刊 2009.06.30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雙落厝的傳說  

/林怡種

        金門臨近大陸,僅隔著一道狹窄的金廈海峽,由於島上的居民,大多源自於對岸的廈門、泉州與漳州。因此,兩岸人民往來密切,自古即有地緣近、血緣親、語緣通、文緣深、俗緣同等「五緣之親」,情感血濃於水!

        古時候,金門島上的聚落民宅,普遍是閩南傳統建築,舉凡磚、瓦、杉木、石條與石塊等建材,統統來自大陸內地,只有採自海邊的細沙與蚵殼燒成的白灰,從金門本島就地取材。同樣的,蓋房子的泥水匠、木匠、石匠等大師傅,也統統來自內地,只有小工或雜作,一些比較沒有技術性的工作,才由本地人充任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放眼島上的聚落民宅建築,無論是渾圓的馬背屋脊,或是簷角雙翹的燕尾,甚至是屋瓦走向、磚塊壘砌,其造型與格局,均蘊含著濃厚的閩南風味,乍看與內地的聚落,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門是海中孤島,冬天雨量稀少,東北季風凜冽,遇到風起時,四野裸露地飛沙走石,居民深以為苦。此外,昔日農村社會,牲畜與人生活在一起,不僅衛生條件差,且醫藥不發達,居民疫病叢生,尤其,教育不普及,民智未開,深信「百般病,由寒引起」,所以,一般民宅窗口都很小,以減少寒風吹襲,同時,許多村落的迎風處,都立有「風獅爺」,藉以「驅邪、鎮風沙」,祈求合境平安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實,金門島上的民宅窗口都很小,最主要的原因,是金廈海域盜匪出沒無常,動輒登島打家劫舍、擄人勒索,居民聞海盜色變,所以,房子外牆構築特別堅厚牢固,有時候,甚至是整片外牆用石塊或石條砌成,卻沒有開鑿任何窗牖,即使鑿有窗口,也是非常狹小,因而一幢四合院,仿若是一座小城堡,除了防風之外,防盜、防搶的功能更為明顯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昔日金門是童山濯濯的海上孤島,到處黃沙滾滾,民不聊生,成年男丁被迫相偕挽著包袱,拋妻別子遠離父母,搭船「落番」到新加坡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南洋群島討生活,靠出賣勞力賺取微薄的血汗錢,寄回金門奉養親人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在人生地不熟的蠻荒異域做苦力,由於勞動環境差,衛生條件不好,傷亡率極高,因而十之八九窮途潦倒客死他鄉,所謂「六亡、三在、一回頭!」換言之,十個「落番」的鄉親,能衣錦還鄉或落葉歸根者,終究是少數,許多家庭的老人家,天天倚門企盼,巴望「分批盤」能捎來音訊和匯款,因為,一般家庭若有僑匯,才能吃得飽、穿得暖,甚而有錢修建房子棲風避雨,一家老小能過較良好的生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當然,所謂「行行出狀元」,仍有許多幸運的「出洋客」,憑恃著刻苦耐勞、奮勵向上的精神,赤手空拳在僑居地打下一片江山,事業有成賺了大錢,不少人不忘故土家園,爭相匯款回故鄉蓋「番仔樓」、興辦學校,所以,在金門島上聚落裡,都有一些高聳的「番仔樓」,那是華僑出洋打拚的心血結晶;也因此,金門自古即是有名的「僑鄉」,「番客」遂也成為海盜覬覦的對象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門位居閩、台海域交通樞紐,自古即是海疆重鎮,明洪武年間為防倭患,在島上置守禦千戶所,築城設寨,因其形勢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,所以取名為「金門城」。清康熙年間,開始在島上設立總兵署,駐紮水師緝捕海盜;嘉慶年間,鄉賢李光顯和邱良功兩表兄弟,先後在閩南、江浙一帶緝捕海盜,屢建奇功,諸如邱良功圍剿漳州大盜蔡牽,終結橫行於閩、浙、粵三省水域近二十年的海盜集團,獲朝廷封「三等男爵,照例承襲」,即為明顯的實例。

        滿清皇朝被推翻之後,民國成立之初,原駐防金門清軍裁撤,軍械悉數繳盡,島上沒有任何駐軍及海防,以致海盜猖獗、出沒無常,經常上岸進行綁架、搶劫,居民被搶、被殺害不計其數;被強擄人質慘遭酷刑,或剁下手寄回勒贖時有所聞。根據金門縣志記載,僅僅是民國十四年之中,金門島上遭綁架、搶劫高達四十三案,縣官束手無策,居民寢食難安。因此,諸多村落建築瞭望台和「槍樓」,由壯丁組成自衛隊輪流巡邏守夜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謂「槍樓」,就是為防範海盜入侵,在制高點構建一幢高樓,四面堅厚牆壁及頂樓女兒牆均設置槍枝射口,易於監控海面或要道,當海賊來襲時,守衛的哨兵在槍樓居高臨下,以火力對付盜賊。諸如金沙鎮沙美的西、南兩側村郊,以及成功村海邊,目前仍保存有「槍樓」,為昔日海盜騷擾金門作見證。

        提起「槍樓」,民國二十年建於金城前水頭的「得月樓」,最具代表性,亦是華僑在南洋經商致富,匯款回到家鄉蓋「番仔樓」,附帶興建防禦「槍樓」的經典之作。因為,「得月樓」高達十一公尺,內部分為四層,並有露台屋頂一座;由於外牆堅厚達五十公分,且四面牆壁及頂樓均置有射口,視野極為遼闊,槍口火力扼控四面八方。尤其,樓底設有地下密道,形成銅牆鐵壁的城堡,易守難攻,讓「海盜」望而生畏,不敢輕易進犯。由於這一座「槍樓」是當年金門島上數一數二的挑高建築,亦是水頭村的地標,猶似「近水樓台先得月」,因而被附庸風雅稱作「得月樓」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「得月樓」是「南洋錢、唐山福」的象徵,可惜歷經七十餘載風雨歲月侵蝕,又經戰亂無情砲火摧殘,外牆留有許多彈痕,部份椽木腐朽,門窗破損,或有傾圯之虞,幸經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」斥資新台幣二千多萬元,於民國九十七年進行整修,目前成為島上重要的觀光景點,終日訪客絡繹於途,爭相佇立樓前攝影留念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為,海盜成群結隊,持刀、帶槍蠻橫不講理,鎖定目標上岸之後,通常是抬著「石條」強行撞開門板,或開鑿牆壁入屋搶劫財物,甚而殺人放火,因此,居民稱海盜為「強摃」。相沿至今,金門民間罵人「強摃」,指的就是蠻橫不講理,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,兵荒馬亂之際,部隊強行以民宅當營房,或為構築防禦工事佔用民地,因為,泰半官兵來自大陸北方,所以,被統稱為「北摃」,暗諷和海盜一樣的不講理!

        話說民國初年,位於金門東半島臨近「金廈灣」的洋山村,和島上所有的村落一樣,放眼盡是古老的紅磚瓦屋,許多人家的正廳門楣上,分別書有林姓「瀛洲傳芳」、蔡姓「清陽衍派」、張姓「清河衍派」、王姓「太原衍派」、陳姓「潁川衍派」等等宗族堂號,藉以傳承家族脈絡,象徵子孫不忘宗族本源。

        洋山村民也和島上居民一樣,平日靠種蕃薯、或在海灘插石養蚵過生活;成年男丁也相招逗陣「落番」討生活,所以,村內也有幾幢二層歐風式的「番仔樓」點綴其間,顯得異常醒目。

    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到南洋打拚致富的「番客」,回到故鄉蓋房子,並非全然興建歐風式的「番仔樓」,洋山村靠海邊有二幢「太原衍派」的「雙落厝」,就是典型之作。其中,靠北邊的那一幢,佔地廣闊,氣勢雄偉,庭前還有一大片圍籬的「門口埕」,王姓屋主曾是「出洋」的華僑,在新加坡打拚事業有成之後,返回金門老家興建的房子,堅持不蓋歐式風味的「番仔樓」,依然獨鍾傳統的紅磚瓦屋,正是長年旅外思鄉情切,希望尋回對故土家園的不捨眷戀。

        據村內耆老表示:王姓人家孩子成年之後,也挽著簡單的行囊,搭舢舨經廈門到「番邦」新加坡謀生,平日省吃節用,念玆在玆地奮鬥打拚,稍有積蓄之後,由經營小本生意做起,經過多年的努力,終於拚出一番事業,決定斥資回浯島建造宅第,以便告老返鄉頤養天年。

        說做就做,劍及履及,王家老夫婦專程搭船返回金門,一面僱工整地,一面到內地泉州購買石條、磚瓦,更遠赴福州購買杉木,親自選擇最好的建材,並僱用三支桅的大帆船,直接運到村外海邊卸貨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時,王老先生親自到泉州與晉江一帶,聘請蓋房子的土水師傅,也到惠安請來木匠和石匠,再搭配本地的幫手小工,正式動工興建「雙落厝」。由於主要構築師傅來自內地,均具備專業技藝,經過二年多的施作,一幢坐東向西、美輪美奐的「雙落厝」在海邊落成,顯得耀眼奪目,連航行在海上的賊船,亦能盡收眼底,好像在他們面前擺著一塊鮮美的肥肉,焉能不動心?

        「雙落厝」落成之後,王家老夫婦把在異邦的事業,交棒給年輕的下一代經營,深知金門海盜出沒無常,因此,特地從「番邦」僱用一個「黑印度」槍手當保鑣,一起搭船返回金門定居。豈料,返鄉不久,「強摃」真的找上門了,雖幸運保住性命,但已嚇破膽,不得已的情況下,被迫再舉家「落番」避難,留下大門深鎖的宅院,和一連串的傳說故事。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根據村內耆老表示:過去金門沒有駐守海防部隊,也沒有海巡、岸巡人員把關,金廈兩岸人民可以自由往來,因金門沒有工廠,島上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用品,均靠大陸內地供應,所以,平日有許多來自對岸的小販,穿梭在各村落間叫賣販售。

        因為,前來打家劫舍的「強摃」,係來自大陸內地,行搶之前,通常都會先派出「探子」,扮作小販前來賣水果、日用品或收購破銅爛鐵,遊走在各村落之間,主要任務是觀察地形、地物等情報,甚至,打扮成算命、卜卦的半仙,藉機登堂入室,蒐集有錢人家的屋內陳設,以利賊頭進行打家劫舍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而言,有錢人家蓋宅第,大門都是特製雙層木板門,倘若第一道門板被「強摃」強行破壞,還有第二道門板可防禦。此外,也會在牆壁預留藏寶的暗洞,通常是以活動的木板或磚塊偽裝遮掩,一有風吹草動,取下活動的木板或磚塊,值錢的東西往洞裡塞,再迅速蓋上,外人乍看之下,不易露出破綻。

        據傳說:賊頭決定「出草」行搶,並非敲鑼打鼓、或大張旗鼓公開招兵買馬,而是利用一支乾枯的大竹竿,將尾端敲破碎裂,唆使小嘍囉在村子裡拖行,以竹竿發出「切切」的聲響當暗號,通告當晚將「出海」,有意願參加者,自行前往海邊集合;倘若當晚行搶過程之中,有一個人死亡,則當晚搶劫得來的財物,全部歸死亡者所有,作為償命之用;如果二人死亡,則由二人均分,其餘依此類推。如果幸運無人傷亡,則當晚搶得財物,賊頭自取一半,剩下的由參與者人人有份均分。或許,這就是所謂的「盜亦有道」吧!

        依據「雙落厝」右鄰林姓耆老表示:以前,「雙落厝」的大厝身左側廂房,窗口下的牆壁上,有一道很明顯的補痕,那是海盜行搶遺留的痕跡。

        林老先生說:他曾不止一次聽其父親說過,「雙落厝」遭搶的那天傍晚時分,其父剛好從官澳沿著海岸的小路騎馬回家,途中目睹兩艘三支桅的帆船,從角嶼的海面順風而下,天就快要黑了,帆船貼近金門的岸邊緩緩前進,顯得異乎尋常。

        入夜之後,家門外突然人聲鼎沸,火把炬光照亮天際,並夾雜著撞擊門板,以及敲打牆壁的聲響,且不時傳出砰砰槍響。當時,不敢開門出去瞧個究竟,只能偷偷拿著木梯爬到門牆上,希望偷窺門外到底是發生什麼事,豈料,眼尖的「強摃」衛哨疾聲喝斥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與你不相干,快去睡覺,否則恕不客氣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隔天,天際露出曙光之際,「強摃」走了,「雙落厝」的正門兩道木板被撞破,屋內滿地是匪徒臨走前排放的糞便,從南洋回來的「番客」老夫婦,被五花大綁丟在大廳後面的迴廊,嘴巴還被塞著破布,所有家當被洗劫一空。幸好,一些貴重的金飾珠寶適時丟進「尿桶」裡,沈在屎尿底下(昔日沒有抽水馬桶,各家戶皆使用屎斗)。

        據說,當晚海盜一共來了一百多人,他們分工合作,有人合力抬著石條,來回衝撞大門木板;也有人開鑿牆壁;同時,更有人以疊羅漢的方式爬上屋頂,伺機進入「雙落厝」搶劫。畢竟,海盜已事先做好情報偵蒐,早知「番客」帶回來一名保鑣「槍手」,所以,不敢貿然行動,一面撞門、鑿壁,步步進逼;一面嘶喊吼叫,藉以聲張虛勢。

        當時,村內壯丁組有自衛隊,輪流在村北的海邊「槍樓」裡值更守夜,但是,「強摃」繞道上岸之後,即派出一組人馬阻絕通往「槍樓」的聯外道路,而且,衛哨佈滿村內大小巷道。「雙落厝」被「強摃」包圍,對外孤立無援,屋主驚聞門外喊聲震天、火把炬光照亮天際,早已嚇得腿軟,只有埋伏在窗口的保鑣「槍手」,不時向窗外放冷槍,但終究寡不敵眾,最後彈盡援絕,被海盜攻進「雙落厝」洗劫財物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後,村人在海邊的草叢裡,發現從南洋帶回來的「黑印度」槍手慘遭殺害,槍枝不見了;而且,「雙落厝」的屋外地上,出現多灘血跡,血滴從屋前、屋後,一路迤邐到海灘,很顯然地,匪徒亦有人死、傷於保鑣槍口之下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王家老夫婦「落番」辛苦打拚,省吃節用涓滴匯聚,好不容易返鄉蓋好一幢雙落厝,準備落葉歸根頤養天年,豈料遭海盜登門打家劫舍,雖保住老命倖免於難,但早已嚇破膽,不得已的情況下,只得再次搭船「落番」,傷心地離開魂牽夢縈的家園。

        這是生為海島金門人的悲哀,若是留守家鄉,一輩子只能在島上喝蕃薯湯,與草木同朽;若是「落番」出洋打拚,在人生地不熟的蠻荒異域做苦力,由於勞動環境差,衛生條件不好,傷亡率極高,十之八九窮途潦倒或老死他鄉,即便能幸運發跡致富,深恐海盜登門洗劫,很多僑親也不願返回金門,因此,經過長期蕃衍,如今,旅居南洋的金門華僑,據保守估計已超過七十萬人,甚而形成「金門幫」。諸如:盛產石油的島國──汶萊,總人口約三十四萬人,華人即有五萬人之多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,許多「出洋客」秉持金門刻苦耐勞的精神,在僑居地開創睥睨寰宇的大事業,分別在經濟金融、電力能源、海上運輸、觀光旅遊等領域獨霸一方,如旅居馬來西亞的工商鉅子楊忠禮、旅新加坡全球航業翹楚張允中、銀行家黃祖耀等等,所開創的事業王國,在當地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名揚國際!

        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,「國、共」兩軍隔著金廈海峽重兵對峙五十年,海岸構築大大小小的碉堡,三步一崗、五步一哨日夜監視海面,且海灘佈滿地雷、鐵絲網,和阻絕船隻靠岸的軌條砦,因此,來自對岸打家劫舍的海盜,也銷聲匿跡五十載。

        近年來,隨著台海兩岸關係逐漸和緩,金門島上駐軍幾乎撤光了,海防空洞化,兩岸人民又恢復往來,海上走私與小額貿易頻繁,雖然,目前兩岸仍分屬不同政體,金門駐有海巡、岸巡部隊,擁有各型快速艦艇,並透過電子偵測系統,能有效防止偷渡、走私,但有朝一日兩岸政權溶和,那時,海盜是否會再「登門」行搶,正是許多鄉親的隱憂!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