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憶往情深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牛糞風波 金門日報 2012.07.30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牛糞風波  
2012/7/30

/林怡種

      馬路上有牛糞,在今天的金門,應是一件很稀罕的怪事,但在四十幾年前家家養牛耕田的時代,則是觸目可及,而且,還是官方傷腦筋、農民耽心受罰的大事。  
  
      話說民國三十八年之後,「國、共」兩軍隔著金廈海峽對峙期間,大陸上的「中共政權」於一九五八年實施農村政治經濟制度,全面推動「人民公社」,把工、農、商、學、兵組織在一起,便於集權領導,直到一九八四年經濟市場興起才逐漸解體,由鄉、鎮組織所取代。
    
     同樣的,一水之隔的金門島上,十餘萬準備「反攻大陸」的國軍部隊,為有效掌握軍政指揮權,於一九五六年實施「金門戰地政務」實驗,由「金門防衛司令部」司令官集黨、政、軍一元化領導,島上各村落成立「戰鬥村」,居民不分男女全民皆兵,男性年滿十八至四十五歲、未婚女性年滿十七至三十五歲,通通納入民防自衛隊編組,隨時支援國軍作戰,直到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終止「戰地政務」實驗,才回歸民主憲政。
          
     什麼是「人民公社」?什麼是「戰鬥村」?國、共兩軍在玩什麼把戲?值得進一步比一比!
    
     先說大陸實施的「人民公社」,其目的為管理生產、管理生活、管理政權。期間還發動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」,由年輕學生組成的「紅衛兵」,手拿「毛語錄」,頭戴綠軍帽、身著綠軍裝、腰間束武裝帶、左臂佩紅袖章,擎舉「革命無罪,造反有理」的大旗,到處張貼大字報,「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,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」的口號喊得震天嘎響,讓抄家「破四舊」的運動在各地風起雲湧,中華民族五千固有文化被摧毀殆盡。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同時,「文化大革命」期間,為激勵民族意識,對外,喊出「反蘇修」、「反美帝」與「反一切反動派」;對內,則喊出「農業學大寨、工業學大慶」等政治口號,企圖以「土法煉鋼」的精神「大躍進」,希望很快要「超英、趕美」,成為世界超級強國。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其次,實施「戰地政務」實驗的金門,同樣喊出:「時時備戰,日日求新」、「軍事第一,民生為先」、「加強建設,繁榮金門」等政治口號,要將金門建設成為「整潔的金門、禮貌的金門、戰鬥的金門、富康的金門」,使金門成為「三民主義的模範縣」!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當然,大陸施行「人民公社」,並沒有讓經濟「大躍進」,更沒有很快「超英、趕美」成為世界超級強國,反而搞得人民「一窮二白」,直到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發表「改革開放」的號召──不改革開放、不發展經濟、不改善人民生活,只有死路一條!因此,國外資金與技術爭相湧進,配合優惠的土地政策和廉價勞工,十年之後,大陸經濟真的全面起飛,無論在經貿出口值、或外匯存底等等經濟數據,均列為世界第一,實力已「超過英國,趕上美國」,並逐步向「世界超級強國」的目標邁進!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至於軍管體制下的金門,有沒有實現「三民主義模範縣」的夢想?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,恐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
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就以建設金門為「三民主義模範縣」四大主軸,其中的首項「整潔的金門」而言,當時,金門是硝煙彈雨的戰地,隨時都有敵人的砲彈臨空爆炸,所謂「戰火無情、生命無價」,砲彈是不長眼睛的,誰倒霉被碰上了,若非粉身碎骨、血肉模糊向閻羅王報到,即是斷手斷腳終身殘廢。因此,金門大門對外封閉,一般人不能任意出入,所以,沒有民航班機,自然沒有觀光客,更沒有什麼經濟活動,島上的居民,除了部份靠幫駐軍洗改衣服,或販賣冷、熱飲食,賺取蠅頭小利,其餘大抵以傳統農耕過生活,種些蔬菜或番薯、高粱、大小麥與花生。其中,高粱與大小麥兌換大米當主食,番薯則切片曬乾碾碎成「安脯糊」當副食。
    
     一般而言,農家為了耕田,必須養牛拉犁。而牛,是人類忠實的伙伴,華夏民族以農立國,五千多年來,牛幫炎黃子孫拉犁耕田,讓五穀豐登。而我們的老祖先,代代縱橫阡陌,從晨曦初露到黃昏夕照,耕牛如影隨形,彷彿就是農家的一員,尤其,耕牛走過春夏秋冬,翻土耙地,汗水滋潤的青禾,人們擷取甜美的果實,卻讓牠吃無用的莖葉和糟糠,怪不得很多老農看到年青人吃牛肉,都不甘心地直呼殘忍與忘本。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
  此外,農村家家養豬、戶戶餵雞鴨;通常,養豬的目的為收集豬屎、豬尿當水肥澆灌作物,所以,豬隻普遍圈養在農舍旁邊,豬屎、豬尿像寶貝一樣的收集,也因此,豬糞除了臭味飄散之外,大致上不會造成環境髒亂。可是,雞、鴨則成群放任在農舍四周遊蕩,所謂「雞腸鳥肚,隨吃隨放」,雞、鴨隨地便溺,農村環境衛生髒亂形景,不言可喻。
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然而,耕牛吃草,又以野外放牧為主,每天早上牽牛上山吃草,傍晚牽回牛舍過夜;因此,牛隻不論上山耕田或拉車,無可避免地都要經過馬路。雖說牛隻和人一樣,都是懷胎十月所生,但牛比人笨,且不能明禮義、知廉恥,動輒隨地大、小便。於是,馬路上處處可見牛糞,既影響整潔衛生,也有礙觀瞻!
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「戰地政務」軍管體制下,金防部司令官為「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」兼主任委員,集黨、政、軍權力於一身,說出口的每一句話,就是命令、就是法律,島上軍民人人遵行,不能任意打折扣。尤其,島上大小道路,悉由部隊劃分責任區維護與清掃,路旁相當的距離,分別堆置有「消防砂」與「戰備石」,以備遭砲擊或風雨侵蝕可立即修補。 
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由於金門要打造成為「三民主義的模範縣」,特別是「整潔」排在第一項,所以,每天清晨都可看到阿兵哥在打掃馬路,為爭取評比績效,人人戮力以赴,任誰都不敢馬虎應付了事。
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     然而,島上的馬路,很少看到馬,除了汽車和行人之外,倒是常常看到牛車或耕牛,而牛隻要撒尿或拉屎,既不會事先表明,也沒有任何預告動作,想拉就拉、說放就放,因此,馬路上時時可看到牛糞,有些是牛隻停下腳步排放,一大坨黑色的糞便堆在馬路上、有些則是牛隻行走間沿路排放,形成一步一小撮糞便落在馬上路,成為破壞「整潔金門」的頭號大敵,不在話下。
          
     於是,司令官下令命,規定農民牽牛上路,必須攜帶掃帚和畚箕,牛隻上路排放糞便,飼主應自行負責清理乾淨,否則,要罰款三百元──相當於基層公務員或教師月薪的一半,很多窮苦的農民繳不起罰款,只好被抓去「關禁閉」──通常是抓到鄉鎮公所關三至五天。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「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」為貫徹「整潔的金門」命令執行,一方面補助豬舍、牛舍遷往村外,牲畜不可與人同居,雞、鴨應圈養,不可外放四處遊蕩,並為消滅老鼠與蚊蠅,大力填除糞坑,補助家戶建置「化學廁」──即抽水馬桶與化糞池。同時,採取重罰手段,要求「戰鬥村」警員加強巡邏稽查,凡違反清潔衛生者,諸如:雞鴨外放、牛隻馬路排便等等,統統開單告發處罰;相對的,若是員警巡查不力,將依規定記過處分。

      其實,牛糞在農村是一項寶物,不但是農作物堆肥的重要來源,也可曬乾當成燃料。畢竟,早年金門島上沒有瓦斯,也沒有電力供應,自然沒有瓦斯爐炒菜或電鍋煮飯,民間爭相砍伐樹木或耙取田野雜草當燃料,以致放眼童山濯濯風沙為患;民國三十八年之後,十餘萬國軍部隊進駐,官兵炊事亦需柴火,軍民爭相砍樹伐木,島上缺柴情況更為嚴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由於牛吃雜草,草是綠色的纖維組合體,被牛舌捲進肚內,經過四個胃的反芻嚼咀,由消化脢將纖維素分解為葡萄糖吸收,最後排放出一坨黑色的纖維殘渣,那就是「牛糞」。換句話說,牛糞的形成,等同把草料送進絞碎機榨取汁液,所剩的殘渣是一堆青草纖維,所不同的是顏色由綠轉黑而已。難怪牛糞在灶內燃燒,和燒草一樣,並不會發生臭味,所以,不只西藏遊牧民族視牛糞為寶貝聖物,從前金門島上的居民,亦爭相撿拾曬乾當燃料,唯一有別的是,曬乾的牛糞較少用以炒菜煮飯,通常是在農舍裡當作煮豬食的燃料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昔日,生長在農家的學童,下午放學不是去補習班,更不是回家做功課,而是背起籮筐,拿起鐵耙,到馬路邊的木麻黃樹下耙落葉,供作燒水煮粥;或背起籮筐,拿起簾刀,上山割牧草,順便牽牛回家。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或許,我的童年餐餐吃番薯,營養不良身材瘦小,但每次上山割草牽牛,不怕拉不動碩壯的耕牛,也不怕公牛發性用角觸人,唯一害怕的,是牛隻在路上拉屎。因為,每次看到牛尾翹起準備排便,想要阻止,卻每每束手無策,只有眼睜睜地看著熱騰騰的牛糞,一坨坨從牛尾擘裡叭啦落地,這個當兒,最怕的是被副村長或戰鬥村員警發現,除了會遭受一頓責罵之外,家長將被開單告發處以三百元罰款,畢竟,在那窮苦的年代,對農民處於三百元的罰款,確是一項非常嚴重的處罰,因為,耕稼人家終年辛勞,賣十擔青菜或百斤番薯,也不一定能有三百元的收入!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認真說,農家牽牛上馬路,那是家常便飯,幾乎是每天晨昏必做的例行工事,萬一牛隻在馬路上排便,又未攜帶掃帚與畚箕,假如不幸被戰鬥村員警撞見,那麼,應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,因為,戰鬥村員警都是道地的金門鄉親,即便被怒罵,基於「人不親土親」的情形下,最起碼字眼上不帶髒話;相反地,如果是被屬於「北貢」族群的副村長看見,那可就慘了,別的不說,光是面對那付窮凶惡極的嘴臉,以及出口成「髒」不堪入耳的辱罵,足以令人三日食不下嚥!

     記得有一次,我下午放學順便牽牛回家,走在馬路上,迎面有部隊行軍,這個當兒,不知好歹的大笨牛,竟突然翹起尾巴,大刺刺地排放糞便,一坨熱騰騰的牛糞落在馬路上。正巧,該路段正是行軍部隊的清潔維護責任區,有一位肩上有槓槓的軍官走到我面前,要我儘快設法把牛糞消除。
 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雖然,牛要拉屎,就像「天要下雨」一樣勢不可擋,儘管軍官沒有對我疾言厲色怒罵,但我已感到驚慌與愧疚,立即將牛拉至路旁拴在木麻黃樹幹,攀折帶葉的樹枝當掃帚,迅速將牛糞從馬路上掃除,並覆以細沙再清掃一次,讓路面恢復原有乾淨的面貌,才牽牛回家。

     往後的日子,每次放學順便牽牛回家,遇牛隻不識趣排便,均趕緊設法自行清除乾淨。然而,有一天,當我自行清除牛糞的當兒,正巧被副村長撞見了,先是一頓責罵,立即以牽牛上路未攜帶清掃工具為由,準備開單罰款,當場把我給嚇壞了。後來,經過村長居間斡旋協調,極力為我辯護,強調雖未依規定攜帶清掃牛糞工具,卻能善盡清掃責任,最後勉為其難獲得法外開恩,僅告誡一番免於受罰,才平息一場牛糞風波。

     經過這次風波之後,往後每次牽牛上路,更加小心謹慎,因而未曾被處罰過,倒是聽說有許多農民被罰款或抓去關禁閉。同時,也有許多「戰鬥村」警員,因馬路上有牛糞巡查不力,遭到記過處分。
     
     時光荏苒,離鄉在外謀生近四十個寒暑;偶而回到鄉下老家,發覺金門早已結束軍管,兩岸關係日漸和緩,砲聲已遠颺,當年枕戈待旦準備「反攻大陸」的駐軍幾乎撤光了。而且,隨著大時代環境的變遷,年青人相繼離鄉出外謀職,沒有人願留在島上耕種,守在農村的,普遍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,以致諸多田地拋荒,部份則由專業農戶承租代耕,無論是種高粱或小麥,悉由機器耕耘,牛隻已逐漸在農村消失,馬路上自然沒有牛糞,也沒有影響環境衛生的問題了。
 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如今,環保意識抬頭,除了落實垃圾分類、資源回收,並大力推行節能減碳,以營造優質的生活環境,甚至,一般人飼養寵物,「蹓狗繫狗鍊•蹓狗不留便」,才不會影響環境衛生;否則,寵物隨地便溺,將依「廢棄物清理法」處以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以下之罰鍰。

     也許,當年「戰地政務」體制下,「司令官」下令耕牛在馬路上排便,處以三百元罰款,被批評為「鴨霸」不講情理,較諸於當下寵物排便罰款,應是「小巫見大巫」,當時為營造「整潔的金門」,確實用心良苦,雖然,金門距離「三民主義的模範縣」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,但努力的心血沒有白流,如今,金門結束軍管對外開放觀光,許多訪客飛臨金門,對島上環境整潔讚譽有加,應歸功於當年立下良好的基礎!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