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門憶往》
金門一百零八條好漢
/林怡種
金門古稱「浯島」或「浯洲」。又因自海上東眺,金門島上的太武山宛如仙人臥地,所以也稱「仙洲」。
唐朝貞元年間,朝廷在閩南設置五個牧馬區,「浯洲」即為其中之一。牧馬侯陳淵奉命率中原蔡、許、翁、李、張、黃、王、呂、劉、洪、林、蕭等十二姓氏入浯屯墾牧馬,經過一千六百多年的生聚番衍,如今,金門島上的常住居民、與旅居台灣的子民有三十餘萬人;而且,旅居南洋等地的華僑,總數超過七十萬人。
因此,後世的金門子民,尊稱陳淵為「開浯恩主公」,許多村落建有「牧馬侯祠」、「恩主公廟」或「孚濟廟」奉祀,平日香火鼎盛,尤其,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日,相傳為「恩主公」的寶誕,全村男女老少總動員,神輿出巡,旌旗飄揚,鑼鼓喧天,作醮感恩成為村民年內的大事。
當然,昔時金門歸屬福建省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,係孤懸海中蕞爾小島,天然資源貧乏;幸好,島上太武巨岩由對岸鴻漸山脈渡海延伸,儼若仙人臥地。或許,拜「仙山」鍾靈毓秀,孕育英多之賜,且宋紹興年間進士朱熹授任主簿同安,曾來金門城北側燕南山設帳講學,以致浯島文風鼎盛,科甲連登,明、清兩代,先後出過四十三位進士、和一百三十幾位舉人在朝為官;諸如明萬曆十七年同安縣高中八名進士,其中金門籍就有五人;甚至,如「開台進士」鄭用錫,是金門內洋村人,而且,「開澎進士」蔡廷蘭,也是金門瓊林人。
再者,又如榕園風景區內那幢碩果僅存的四合院──「慰廬」,是明朝國子監助教洪受的故居,也是昔日西洪村的舊址,該村曾經「人丁不滿百,京官三十六」,島上人文薈萃,可見一斑!!
此外,清代武功興盛,金門島亦是人才輩出,曾經「九里三提督,百步一總兵」,在在印證金門雖是瘠貧之島,但因地靈人傑,文風鼎盛,人才輩出,素有「海濱鄒魯」的美譽,名不虛傳!
事實上,金門是有歷史、有文化的地方。然不幸的是,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廿五日「古寧頭」一役之後,「國、共」兩軍隔著金廈海峽重兵對峙,金門淪為戰場,居民長期生活在共軍的砲火下,島上青年無分男、女,年滿十六歲即納入「民防自衛隊」編組,管制不能隨便出境赴台、或到南洋謀生,因而民生困頓,家家戶戶普遍喝蕃薯湯過日子。
民國五十四年,國防部在金湖鎮下莊、與西洪村之間飛沙滾滾的田野,成立「陸軍第三士官學校」,由於當兵在軍營可吃大米飯,加諸各級學校實施「反共復國」教育,激勵青年熱血沸騰,一時風起雲湧,吸引金門青年熱烈響應,爭相投筆從戎,踏上「從軍報國」之路!
報名之初,家住金沙鎮洋山村的林必生,因其父林永輝於民國三十五年被抽中「壯丁」入伍,與同梯二百餘鄉親編入國軍第七十師,開拔至大陸作戰,生死未卜、音訊全無,因而率先報名,消息被大篇幅刊在當時金門唯一的地方報──「正氣中華日報」。
「陸軍第三士官學校」是在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一日成立,由張嶸生出任首任校長。第一期共錄取四百五十名金門青年,編成一個大隊,分屬四個小隊,其中第四小隊是年紀最小的「娃娃兵」,很多學生個子還不及一枝步槍高,也都爭相響應「從軍報國」。學生部隊完成整編,一週之後,搭乘軍艦開拔到台南官田的「隆田陸軍第八訓練中心」,編入第一營四個連隊,接受新兵基本訓練。
訓練期間,這群來自戰地的青年軍,個個孜孜不倦,人人奮勵向上,各項訓練競技或比賽,無論是個人或團體成績,均名列前茅,深受各級長官的肯定與讚賞,並獲金門縣政府與島上各界紛紛組團前往慰問。尤其,金門長期飽嚐炮火蹂躪,在苦難中成長的青年,較能吃苦、耐勞,且思想純正,最能「忠黨愛國」,在軍營中備受肯定與倚重。
學生部隊經過「前八週、後八週」共計二個階段嚴格訓練之後,再搭軍艦返回金門校本部,接受士官養成教育。當時的「金門防衛司令部」司令官尹俊上將關愛備至,經常親臨校區視察,特別是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,於青年節前一天蒞校召集學生隊伍精神講話,對戰地青年從軍報國的熱忱、及健強的體魄讚不絕口,因而於十幾天後派員來金門,遴選一百零八名學生,送到憲兵學校接受更嚴格之訓練。
三個月之後,在憲兵學校受訓的金門青年,個個成射擊和拳擊高手,拳腳功夫一級棒,榮獲分發至士林官邸,擔任最高領袖 蔣總統的護衛安全,「金門一百零八條好漢」因而聲名遠播。
由於來自金門戰地的「一百零八條好漢」,秉持「精誠團結一條心,忠貞愛國為領袖」,曾獲日理萬機的 蔣總統多次一一點名垂訓嘉勉,鼓勵大家參加國軍隨營補習教育,閒暇多讀書充實自己,或繼續投考軍官學校,將來才能肩負更重要的任務。
值得驕傲的是,這群曾在砲火下失學的青年,果然是「好漢」,許多人接受最高領袖的感召,紛紛投考三軍官校深造,取得完整的學、經歷,更由於在部隊裡傑出的表現,出類拔萃獲晉升上校的不勝枚舉,升將軍的亦大有人在,為金門爭光!
當然,沒有投考軍校留在官邸的「金門好漢」,也普獲層峰重任,其中多人獲派駐美國紐約照護蔣夫人安全;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, 蔣總統不幸崩殂,靈柩奉厝慈湖大典,隊伍從 國父紀念館出發持花圈當前導者,正是「金門一百零八條好漢」之一的戴燕;其餘在靈柩兩側扶靈的護衛官,大都由「金門好漢」擔任,金門子弟獲重視情形,猶如管中窺豹,可見一斑!
經國先生就任總統期間,更有多位「金門好漢」,獲遴選為「御前帶刀侍衛」,貼身護衛經國先生安全。經國先生不幸駕崩,靈柩奉厝大溪,擔任扶靈柩的護衛官,也逾半來自「金門一百零八條好漢」,他們護衛經國先生上山、下海,完成「十大建設」、創造台灣經濟奇蹟,也護送一代偉人,走完人生最後一程。
光陰似箭,國內政治環境變遷,「金門一百零八條好漢」隨著歲月更迭,紛紛解甲歸田,但他們的「精誠」與「忠貞」,所打造的「金」字招牌,讓「金門人」在國人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,成為許多公家單位、或民間企業爭相網羅的對象!
如今,兩岸關係和緩,金門不再是戰地,「陸軍第三士校」早已走進歷史,校舍經多次變更用途,「雕樓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」,儘管校門依舊在,只是名稱改為「金防部幹訓班」,但金門駐軍幾乎快撤光了,所以,幹訓班已很少看到招收學員,當年晨昏作息軍號聲已歇止,嘹亮的軍歌聲也沈寂,「一百零八條好漢」的故事,將逐漸為人們所淡忘,然而,他們打造的「金門精神」,也指引著戰地青年前仆後繼,將永遠活在鄉親的心中! 2004.03.19.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