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景蘭建樓興學傳奇
/林怡種
金門,位於閩南沿海的蕞爾小島,古時候稱為浯洲、仙洲,或浯江、浯島,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。
根據金門史籍「滄語瑣錄」記載:「朱子主邑簿,采風島上,以禮導民,浯既被化,因書院于燕南山,自後家弦戶誦,涵詠聖經,則風俗一丕變也。」
又根據金門縣志記載:宋朝紹興年間,進士朱熹擔任同安縣主簿,曾兩度「採風島上、以禮導民」,立書院於燕南山,設帳講學,從此浯島人文薈萃,科甲冠冕十方,甚至留下「一榜五進士」、「八鯉渡江」、「父子進士」、「無地不開花」、「海濱鄒魯」,以及「人丁不滿百、京官三十六」等美譽。
事實上,金門雖是海中孤島,地瘠民貧,幸太武巨岩由對岸鴻漸山脈蜿蜒而來,尊嚴莊重,儼若仙人臥地,因而素有「仙山」的美讚。正因拜「仙山」鍾靈毓秀之賜,孕育英多,鄉賢「士多讀書取高第」,明、清兩代先後出了四十三位進士、與一百三十多位舉人,諸多在金鑾殿袍笏加身的鄉賢俊彥,先後都成了顯宦名儒,名垂千古。
同時,清朝乾隆皇曾十次對外出兵,均班奏回朝,八方番邦進貢、萬國來朝,大清帝國版圖遼闊,國力強盛到極點,造就了許多鄉籍武將,因而被譽為「九里三提督,百步一總兵」。
除此之外,「開台進士」鄭用錫,是金門內洋人;連「開澎進士」蔡廷蘭也是金門瓊林人,在在說明金門雖是海中孤島,但因「仙山」庇佑與受朱子教化,因而文、武人才輩出,是有事實作根據,絕非隨便說說而已!
從金門縣志「人物志」文舉、與武舉表列裡,可以清楚地發現在歷代科舉考場金榜題名的俊彥,分散在島上的各個村落,唯獨找不到濱海的陳坑人。
然而,五O年代,金門教育未普及,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機會讀書識字,但陳坑村卻出現一家三漁郎,變成「一門三博士」--政治學博士陳德禹、法學博士陳德昭和陳德新,在國內學術界頭角崢嶸,讓海、內外百萬金門鄉親與有榮焉,其意義非比尋常,背後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!
話說金湖鎮的成功村,古時候稱「尚卿」,後來改稱「陳坑」;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,國軍退守金門枕戈待旦,在島上實施「戰地政務」實驗,因當時砲彈威力較小,陳坑村距大陸最遠,又有太武山作屏障,最能躲避共軍砲彈轟擊,因此,國軍在那裡設「金門官兵休假中心」,並將「陳坑」改稱為「成功村」。
可是,一般人仍習慣稱「陳坑」,因為,一百多戶陳姓人家,居住在太武山南麓山陵間形成的山谷裡,屋宇就建在崎嶇的花崗岩上,全村幾乎找不到一塊可供作籃球場的平地,放眼村內屋屋相連、戶戶緊接,沒有晒穀場,十足的漁村風貌。
從前,村子裡的男丁下海撒網捕魚,婦女則在家裡補網、燒飯;幾百年來,男孩子七、八歲的時候,就被帶到船上,腰間綁條繩子,拴到船舷上,開始與大海搏鬥,和父、兄學習在波濤起落間隙討生活,代代衣缽相傳。
通常,打漁郎天未亮即出海撒網,近午時分捕魚上岸之後,不敢好好吃一頓午飯,立即挑著海鮮走過田間小路,一村挨過一村叫賣,任年華老去,無怨也無悔!
明、清兩代,許多金門人經科考封官加爵,光宗耀祖,唯獨濱海的陳坑人,沒有人能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。反觀臨近的村落,北側小夏興,明洪武五年,陳顯在京試以禮經登魁,金鑾殿袍笏加身躋身士林,先後奉派擔任汝州、隰州、德州等知縣。同樣的,瓊林村的蔡貴易、蔡守愚、蔡獻臣、蔡國光等等,都先後「中舉」在朝廷當大官,威赫不已!偏偏陳坑和瓊林兩村,曾因姻親糾紛發生械鬥,陳、蔡族人在「陳仔山」對過陣仗,雙方互有傷亡,二姓結為世仇,誓不通婚。
清光緒七年,也就是西元一八九一年,陳坑誕生了一位取名陳景蘭的男丁,他的出生地在成功村六十五號,就在「正義村公所」的左前方,也就是「金再興商店」正後方那幢老民宅。
認真說,陳景蘭出生之後,他比村中同齡的孩子幸運多了,因為,他有機會到後沙村親戚家讀私塾。所以,當他飽讀詩書之後,領悟到陳坑人一直不能出人頭地,個個都是打漁郎,最大的原因,在於孩子沒有機會讀書受教育。
也因此,每一次回到陳坑村,看到玩伴一個個搖櫓出海,無不感慨萬千;他常獨自跑到海邊,獨自坐在岸邊的岩石上,面對著浩瀚的大海遐思。畢竟,他雖有滿腹經綸,卻因「義和團」亂熾,八國聯軍出兵攻打北京,無法進京趕考為陳坑人揚眉吐氣,內心鬱卒不已。
因此,他打消「學而優則仕」的念頭,立志遠赴南洋求發展,誓言要賺很多的錢,再回到家鄉蓋學校,希望聘請最好的老師,讓陳坑村的孩子,能夠有機會書讀識字,將來才有機會出人頭地。
於是,陳景蘭在廿歲的那年,拎著小包袱孤蓬萬里征,搭船經廈門「落番」下南洋,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,輾轉停靠十三個碼頭,終於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英國殖民地──新加坡。
幸好,因曾讀書識字,不必當苦力像「豬仔」被僱主賣來賣去。他先在一家叫「金福和」的貿易行,找到一份管帳的差事,自個兒在生活方面儘量節衣縮食,所賺的錢涓滴匯聚結存,並開始用心精研生意竅門,探討生財之道,希望有朝一日能賺大錢,衣錦還鄉實現蓋學校的夢想!
經過幾年的努力與省吃節用,陳景蘭有了一筆小積蓄,決定自立門戶開設小店,由小本生意做起;果然,再經過十多年努力,靠著念茲在茲、鍥而不捨的打拚,汗水終於沒有白流,他的「小」買賣生意,已搖身一變成「大」貿易公司,並兼營輪船運輸業務,手頭已有一筆積蓄,為了實現回饋桑梓的願望,他專程搭船返回故鄉陳坑村,進行買地籌建洋樓、興辦學校事宜。
陳景蘭帶著事先委託洋人設計好的大樓藍圖,千里迢迢從新加坡回到陳坑村,卻因村內屋屋相連、戶戶緊接,能蓋房子的宅地實在不多,尋來覓去,就是找不到一塊可蓋一幢大樓的土地;最後,相中村郊東南邊的大山溝,那是整個陵地雨水匯聚的出海口,也是太武山花崗岩延伸入海的末稍,放眼盡是亂石壘疊、與斷崖峭壁,這樣的地理環境要建造大樓,除了平添工程上的困難,也將更耗費金錢,不在話下。
根據陳坑耆老──也是陳景蘭的姪兒陳水澤和陳火貴兩昆仲,指著神龕上陳景蘭的遺像表示:雖然,當初找不到適合的平地「蓋大樓」,但為了實現「辦學校」的決心,陳景蘭將山溝附近的土地,以及下方延伸至海濱的農地統統買下,並從廈門請來廿幾個建築師傅、和八十幾個小工。大師傅包括土水師、木匠和石匠,每天工資是一元二角銀圓,小工是七角銀圓;從民國六年動工,每天一百多個人進行整地、填土、打樁,所有的杉木、磚瓦,完全由大陸內地進口,三支桅的帆船經常停靠在岸邊;白灰則在金門當地由蚵殼燒煉,水泥則遠從荷蘭進口。
大樓興工期間,曾遭逢強烈颱風肆虐,狂風暴雨讓土方塌陷、基石流失,但是,構工的師傅們仍克服困難,歷經四年餘,佔地廣闊的「景蘭山莊」大樓,終於在民國十年落成了。一幢美倫美奐的羅馬式建築,包括樓前下方的公園、花榭、亭台,皆可說完全是用銀圓堆砌而成;更重要的是,那是陳景蘭的夢想,用信心、決心和毅力打造而成!
所謂「南洋錢,唐山福!」金門島上原有的房子,普遍是紅磚屋瓦的閩南式傳統建築,所有的西式洋樓,皆是衣錦還鄉「番客」的血汗結晶。然而,論規模,放眼金門全島,恐怕找不到第二幢大樓可相比擬,既使以今天的環境,要建這麼一幢高樓和公園,也要超級大手筆才能做得到;論格局,帶有歐洲風味的西洋建築,就以大樓四面「五腳基」外廊,樑柱及拱門都用磚塊疊砌,其造型之力學結構,就令人驚嘆不已!
大樓落成之後,陳景蘭親自取名為「景蘭山莊」,並在右後方側門牆壁上親筆書寫著:「民國十年,余望後輩當念建業艱難,蘭書」用以感昭鄉籍子弟奮勵向學,好好的讀書,將來才有機會出人頭地。
根據成功村陳清木老先生表示:「陳景蘭為了實現興學的諾言,成立『尚卿小學』之後,特以高薪從廈門鼓浪嶼,將最有名的老師都請來了,以陳文溫當校長,老師包括曾任同安縣長的陳天奉,完全免費供陳坑的孩子讀書,真正的『有教無類』。由於想讀書的孩子太多,教室不夠用,還借用附近的宗祠上課,一時之間,整個漁村書聲朗朗,弦歌不輟。」
陳清木老先生還進一步表示:「今天成功村『一門三博士』的父親陳維藩,就是當年的高材生,知書達禮,倘若當年陳維藩沒有書讀,同樣上船搖櫓當打魚郎,今天他的三個公子是「一門三博士」?抑或是「一門三漁郎」?答案恐怕是後者。
金門四面環海,也是個僑鄉,海盜出沒無常,常常摸黑上岸打家劫舍,多金的「番客」,更是土匪眼中的肥羊。當然,陳景蘭有錢蓋大樓,自是不能例外;尤其,以當時的情況而言,他應是全島屈指數一數二的有錢人,早已令賊頭們垂涎不已!白天,海盜常派出「探子」,打扮成各種小販,有賣荔枝、收破布的;有算命卜卦、走江湖雜耍打拳賣膏藥的,林林總總,不一而足,紛紛前來投石問路、打探虛實;夜間,海盜賊船更常聲東擊西,不斷製造機會挑釁騷擾。
幸好,陳景蘭早在海邊的高地建有槍樓,扼控整個陳坑海面的動靜,並僱用十多名村中壯丁,輪流值更守夜巡邏,令海盜始終無法逾雷池一步。數十年後的今天,成功村許多上了年紀的阿婆,仍記憶猶新,津津樂道當年丈夫值更守夜巡邏,在家裡為他們煮宵夜的情景。
據陳水澤老先生的回憶:「民國廿六年農曆九月二十三日晚上,日本鬼子攻佔金門,村中壯丁們紛紛『走日本』下南洋,鬼子們接管大樓之後,當做警察大隊部,三不五時就有車輛和駿馬出入,門禁非常森嚴,致於他們在大樓裡幹什麼,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!」
民國三十四年八月,日本人戰敗投降後撤離,陳氏族裔接管「景蘭山莊」大樓,村民進行整修,希望恢復當作學校,讓村中的孩子有讀書識字的地方。
可惜,好景不長,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,國軍退守金門,自舟山群島撤退來金的醫療部隊,先駐紮在陳坑村救護「古寧頭戰役」傷兵,將大樓當成野戰醫院,終日傷兵進進出出,一直到尚義「五三醫院」落成啟用,大樓才結束當作軍醫院。
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三日傍晚,對岸共軍砲兵突然向金門城區砲擊,金門中學羅莎、劉照與孫效鵬等三位教師不幸中彈身亡,因此,高中部和初中部近千名師生,舉校遷避陳坑,借用「景蘭山莊」大樓為校本部和學生宿舍。
另外,金防部調派兵工支援,在大樓左側加蓋「覺民堂」一座,做為師生集會和用餐的場所;金門島上四面八方的學子聚集陳坑村,讓「景蘭山莊」變成金門最高學府,直到民國四十七年「八二三砲戰」爆發後,學生註冊前夕被緊急通知前往碼頭集合,全校師生遷避台灣,分配至全台所有省立中學借讀,包括偏遠的花蓮和屏東,每校大約十餘人。
金門中學師生舉校遷台避難後,「景蘭山莊」大樓並未閒置。當時,金門駐防十萬大軍枕戈待旦,「金門防衛司令部」立即將大樓規劃成立「官兵休假中心」,在樓前下方的公園內增闢一座自由女神塑像,取名為「金湯公園」,周邊也大興土木,增蓋多幢房舍和康樂活動場所,提供戰地官兵休閑渡假,每週開辦一期,每期一百多人,讓有功官兵暫時離開緊張的軍營戰鬥生活,享受豐盛的餐飲與娛樂設施,每晚亦可在康樂廳觀賞台北院線首輪電影,以調劑身心,
尤其,每年寒、暑假期間,島上官兵停止休假,金防部改辦「金門戰鬥營」,全國菁英學子聚集大樓。也因此,附近商家應運而生,商店櫛比鱗次,當時,為防止暴露目標,島上實施燈火管制,然而,成功村卻是夜夜燈火通明,成了島上唯一的「不夜城」。
民國八十一年「戰地政務」終止實驗,金門結束軍管,恢復民主憲政常態,並隨著台、金空中交通開放民航班機,兩岸緊張關係逐步和緩,有功官兵大都返台休假,「官兵休假中心」的大樓及房舍,才又回到陳坑人的懷抱!
陳景蘭先生出生在一八九一年,不幸在六十二歲那年辭世,所生的四個兒子國銘、國鈞、國炎和國禎,均旅居新加坡作古。據陳水澤和陳火貴老先生表示,陳景蘭生前曾立遺囑,言明「景蘭山莊」大樓及公園不能變賣,將留給陳坑陳氏子孫共同享用!
雖然,民國八十一年金門結束軍管,「景蘭山莊」大樓終於又回到陳坑人的懷抱,然而,大樓已歷經五十餘載歲月風霜侵蝕,顯得老態龍鐘,卻又不幸「屋漏偏逢連夜雨」,曾於民國六十五年冬,大樓二樓東南屋角,遭對岸「單打雙不打」的宣傳砲彈擊中,雖經修補,但因荒廢乏人管理,樑柱與磚瓦際縫,被鳥榕萌芽生根盤據,短短幾年間枝繁葉茂,讓大樓隨時有傾圯之虞,因而被迫關閉圍牆外的大門,拉起「警戒線」,並貼上「訪客止步」的告示牌。因此,庭前蔓草雜生,訪客只能佇立樓前,悵然面對「登樓遠眺天空海闊,遊目騁懷心矌神怡」的楹聯!
想當年,陳景蘭建樓的目的,只是希望提供陳坑的孩子讀書識字,誰知,後來大樓曾淪入日寇之手,也曾是國軍醫院,更曾是金門最高的學府,以及台灣無數青年學子及有功官兵休憩地,讓「陳景蘭大樓」更增添歷史價值!
尤其,金湯公園林蔭蔽天,蟬聲鳥鳴、濤聲迴盪,是絕佳幽靜的天然美景,並俱備獨特的僑鄉文化,在金門島上堪稱絕無僅有,確是「觀光立縣,文化金門」的大賣點!
幸好,經過正義里里長陳國強的奔走,曾多次前往廈門大學,拜訪剛從教授退休的陳景蘭後裔陳鼎新,獲同意把「景蘭山莊」使用權交給金門地方政府二十年,供整修成為紀念館;並經金湖鎮代會副主席翁伸金等人的積極奔走爭取經費,民國九十四年終獲內政部「城鄉新風貌計畫」分兩年補助八千萬元,金門縣政府也編列配合款三千萬元,總工程費達一億一千多萬元進行整修,並順利完成發包,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動工整修,成為金門地區單一建物修繕,政府作最大手筆的投資。
經過三年多的施工,於民國九十七年秋竣工,「陳景蘭洋樓」全貌煥然一新,重現往日風華。金門縣政府擇定八月二十二日、也就是「八二三砲戰」五十週年紀念日前夕舉辦啟用典禮,象徵告別無情的戰爭歲月,大樓從此浴火重生。
「雕樓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」,歷經八十載春秋歲月的「景蘭山莊」,飽嚐風雨與戰火的蹂躪,終於又重現往日風華,「陳景蘭洋樓」啟用典禮,是由金門縣長李炷烽、副縣長楊忠全、鎮長李成義、里長陳國強及陳景蘭的後裔共同主持揭幕,並在各界貴賓共同見證下重新啟用,冀望藉以保存僑鄉文化,厚植地區觀光資源;更重要的是,「陳景蘭洋樓」重現往日風華,將可弘揚旅外鄉僑回饋桑梓、崇德報本的精神,為歷史作見證!
──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原載「金門報導」
──二OO九年元月二十三日重新改寫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