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尋根之旅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尋根續曲 2007.06.20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尋根續曲  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─尋根之旅系列之四
/林怡種

        二OO六年十一月,在廈門日報與泉州東南早報,以及當地「國台辦」與「金胞聯」等單位的協助下,我回到泉州東門外豐澤區海濱的前頭村,找到「瀛洲祖廳」;上述兩家閩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報,均以彩色半版大篇幅報導相關新聞。

        雖然,在金門的族譜,不幸於一九五八年「八二三炮戰」中燒毀。同樣的,在泉州前頭村「瀛洲祖廳」的族譜,也在一九六六年那場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」運動中,在「紅衛兵」的「破四舊」行動中化為灰燼,找不到最直接的文物史料,足以印證前頭村,即是我們家的祖籍地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從諸多資料印證,豐澤區的前頭村,是泛泉州地區唯一能找到「瀛洲祖廳」的地方,而且,亦是「林李同宗」林姓族人的聚落。畢竟,全球華人世界姓林的人何其多,昭穆輩序不勝枚舉,特別是絕大多數燈號為「九牧」,屬於「瀛洲」者是其中的少數,因此,可以肯定地說,豐澤區的前頭村,就是我尋找多年的原鄉,準備在適當的時機,帶族人一起回鄉尋根謁祖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將前後三次到泉州尋根的經過,以及拍攝的照片略加旁白,製成「Power  point」燒成光碟,準備分送給旅居海內、外的族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二OO七年四月下旬某日傍晚,我的手機突然響起,螢幕顯示出一個未曾見過的號碼,接聽之後,傳來陌生男士的聲音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喂!林先生嗎?家住金門嗎?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是的!我是,先生您好!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我是林垂立,一年多前,您曾寄來一封「伊媚兒」,還記得吧?

        ──記得!記得!為了尋找祖籍地需要,依家族輩份排序,我是「垂」字輩,您是同宗,也是「垂」字輩,所以,才冒昧寫信探詢是否與我們家族淵源有關聯!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抱歉啦!那陣子忙著發新片,信給擱在抽屜裡,也出一趟國回來,現在才回音,歹勢啦!

        ──不會啦!您是鼎鼎大名的作詞、作曲家,應是大忙人,我冒昧打擾,該說抱歉的是我!

        ──對啦!您尋根的進展如何?我的祖先也來自福建,很想回去看看,但不知道祖籍地在那裡?

        話說二OO三年,我首次登陸參加「泉州旅遊節」活動,曾「打的」到泉州東門外尋找祖廟無功而返,回到金門後,曾利用網路搜尋與我們家昭穆輩序相關的人,搜尋到台灣名作詞作曲家「林垂立」先生,和前工研院院長「林垂宙」先生,曾分別試著寫信給他們,祈盼能找到與我們家淵源的珠絲馬跡!

        豈料,兩封信寄出之後,仿若石沈大海,一點回音也沒有。所謂「無巧不成書」,當時,假如林垂立先生接到我的信,立即回音,那麼,當時我手頭並沒有任何原鄉的線索,必將無可奉告。幸好,信給擱了一年多,期間我先後跑了二趟泉州,終於找到了前頭村,然後才接到他的回音,於是,我將尋根實情略作說明,只聽到電話那頭傳來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前頭村在那裡?能找個時間帶我一起去看看,好嗎?

        ──好吧!趕快向旅行社辦「台胞證」,您從港、澳轉機到廈門,我循「小三通」在廈門高崎機場接您,再一起去泉州!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二OO七年六月六日,與我同年出生,比我年長幾個月的垂立兄,大清早從台北開車趕到桃園「中正機場」,先飛往澳門,再轉機到廈門;而我是從金門的水頭,搭十一點往廈門的班船,四十分鐘後上岸,由「廈門日報」派車接抵高崎機場,守在通關出口等了一個多鐘頭,直到下午近二點,才看到垂立兄背著吉他,推著行李車出關。

        提起林垂立這個名字,在全球華人世界,大家耳熟能詳,因為,他是閩南語歌曲作詞、作曲家,一首由張秀卿唱紅的「車站」,不但在台灣地區風靡大街小巷,在海外華人世界,「火車已經到車站,阮的心頭漸漸重,看人歡喜來接親人,阮是傷心來相送。……」通俗的歌詞,聽一遍之後,即能朗朗上口,既易學、也好唱,悠美的弦律,唱出人們悲歡離合的情境,不但在台灣地區已流行十餘年,甚至,二OO六年還榮膺廈門地區卡拉OK點唱率第一名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兩岸開放「老兵返鄉」探親之時,那一年的春天,林垂立曾陪祖籍廣東的岳丈,從台北的九份山上出發,回到廣東探親,初次進入神州故國河山,曾一路風塵僕僕浪跡到中原地帶的河南省,飽覽故國河山的四季景色,再回到台北的九份山上,剛好是整整一年四季,因而有感而發寫了燴炙人口的「春夏秋冬」,歌詞為「無聊的春風,伴阮流浪,孤孤單單啥人體諒,我在他鄉受盡風霜,你在故鄉著愛保重」,唱出「出外人」的心聲,除在台灣地區成熱門的流行歌曲,近年來,更成為百萬旅居大陸台商的「心曲」,更是上海地區台商點唱的首選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,林垂立所寫的「感謝你的愛」一曲,被「廈門衛視」選為「娛樂逗陣行」節目的片頭主題曲,該節目由台灣名歌仔戲演員陳亞蘭所主持,每天晚間七點黃金時段播出,收視率非常高,所以,林垂立一走出廈門機場,便受到當起媒體爭相採訪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廈門日報派出的九人座休旅車,直接從機場把我們接回呂岭路的「凱斯大酒店」,也就是「廈門日報」大樓;在四樓客房安頓好住宿之後,直接上十七樓的「廈門日報」總部接受專訪,座談會由副總編輯主持,席間多位主編表示,是從小聽林垂立的歌長大的,可見,林垂立的歌早就「登陸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時,發行量與「廈門日報」並駕齊驅的「海峽導報」,派出主任記者葉秀月,也趕到「凱斯大酒店」二樓咖啡廳作專訪。

        隔天早上,由「廈門日報」關係企業的「海峽生活報」休旅車,接往位於「中山公園」旁的報社舊大樓,接受「海峽生活報」編輯群專訪;緊接著,由廈門地區二OO六年歌唱比賽第一名,也是名主持人陳飛駕著豪華轎車,載往「廈門廣電大廈」,先上「閩南之聲」作一小時的專訪錄音節目,再轉往同幢大樓的「廈門衛視」,接受陳亞蘭「娛樂逗陣行」節目,錄製一個小時的節目,行程非常緊迫。因為,下午我們必須趕往泉州尋根謁祖,「泉州金門同胞聯誼會」已安排好迎接,與到前頭村謁祖的系列活動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「泉州電視台」、與「泉州閩南語電視台」,以及「泉州莿桐之聲」廣播電台,也已安排林垂立錄製節目;同時,泉州晚報、東南早報亦安排泉州地區作詞、作曲家和藝文界人士,將舉辦座談和歌友會,因台灣著名閩南語作詞、作曲家林垂立將訪泉州的預告新聞已見報,所以,在廈門的行程不能延宕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經過二個多小時的「夏泉高速公路」車程,傍晚時分抵達泉州,「金門同胞聯誼會」秘書長張亞倫先生在泉州車站迎接,親自駕駛嶄新的豪華休旅車,把我們載往飯店安置,並邀請多位旅居泉州的金門鄉親作陪設宴招待,盛情令人感動。

        隔天早上,天空漂著細細的雨絲,我撥電話回金門,獲悉金門正下著傾盆大雨;祖籍金門的「金胞聯」張秘書長亞倫兄,再親自開車準時來到飯店,會同另一部媒體記者專車,一同前往豐澤區的前頭村。

        車抵前頭村前,遠遠地,歡迎的鞭炮聲便開始響個不停,但見社區前聳立著紅色的充氣拱門,兩側站著一大群撐著雨傘的男女老少;車門開啟之後,我與垂立兄立即被宗親們簇擁著,現場還有電視攝影記者和報社記者不停地拍照,抬頭仰望,但見充氣拱門上寫著「歡迎金門洋山林氏宗親回鄉謁祖」金色的大字,前頭村宗親熱情迎接的盛況,出乎意料之外!

        在近百名宗親熱情簇擁下,我們走向村子裡,但見道路的兩旁,插著許多五顏六色的歡迎旗幟。雖然,一路上雨愈下愈大,但雨水澆不熄宗親的熱情,也澆不熄一串串燃放的鞭炮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們先被接待在宗老林永安家中歇息,一幢五層樓的現代式建築,一樓寬敞的客廳頓時擠滿村民,連通往二樓的階梯,也站滿了許多男女老少,因為,林垂立寫的歌在閩南地區廣為流行,粉絲們想瞧瞧的原創人的丰采。

        我與垂立兄坐在茶几前沙發上,屋主忙著沏茶,電視記者、廣播電台記者的麥克風,爭相推到我們面前,好幾架電視攝影機和照相機,從不同的角度在錄影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記者爭相問我回來尋根謁祖的心路歷程、與回到原鄉的感覺等相關問題,雖然,這是我頭一回面對那麼多媒體採訪,是有一些緊張,幸好尋根多年,腦海裡牢記者家族的淵源,能針對記者的發問侃侃而談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記者們訪問垂立兄創作閩南語歌曲的過程,特別是風靡海內、外華人世界的「車站」那首歌。垂立兄略作說明之後,取出隨身攜帶的吉他,彈指撥弄弦絲,輕唱「火車已經過車站,…」,斯時,現場無分男女老少,甚至是七、八十歲的老阿公、阿嬤,也都能隨著節奏拍手放聲合唱,一遍又一遍,大家唱得很忘情,真的是「駭」到最高點,難怪當天下午的泉州晚報,即以「林垂立的歌,比人早回到故鄉」為題,大篇幅報導林垂立回泉州故鄉尋根謁祖的消息!特別是泉州閩南語電視台,更以我倆回泉州尋根謁祖為晚間頭題新聞,影片足足播了七分鐘!

        在林永安家中接受媒體訪問之後,宗老們引導我們到村中的「靖海鎮江」天后宮,向「天上聖母──媽祖」上香祈福;因為,「媽祖」是討海人的守護神,前頭村就位於泉州灣的海邊,與北鄰的媽祖出生地的湄洲島,只有一箭之遙,成為村民尊奉的主神。

        談起南宋時出生於湄洲島的林默娘,相傳初生時紅光滿室,香氣不散,至彌月仍不聞哭啼,所以取名為默娘;八歲私塾讀書,能過目不忘,並喜燒香禮佛,樂於助人。十六歲還不肯嫁人,常在海邊指引船隻進港,也學會符令法術為鄉民驅除病魔;地方久旱成災,縣尹請默娘幫忙祈雨,亦能及時普降甘霖,鄉民感激之餘尊稱為「神女」,咸信林默娘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據傳說,林默娘廿八歲那年家中坐著羽化成仙之後,身邊有「千里眼」、「順風耳」相隨,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,如果船舶或漁民遇風險,能指引平安返航,正因許多海上遇險者,皆曾看過她顯靈現身海上,因此,林默娘逐漸成為討海人心目中海上救難的「海神」。清康熙帝詔封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」、清雍正帝敕封為「天上聖母」,民間則尊稱為「媽祖婆」,許多漁村或港口紛紛建廟膜拜,漸漸地,除了大陸東南沿海各省處處可見「媽祖廟」,並且,隨著移民向台灣和南洋地區傳播,「天上聖母」觀世音──「觀」眾生疾苦、聽眾生聲「音」的救苦救難精神,早已成為全球華人世界主要的信仰。

        據了解,目前台灣地區主神奉祀「媽祖」的廟宇,從北到南約有三百九十餘座;雖然,在名稱上有湄洲媽、溫陵媽、銀同媽、開臺媽、北港媽、大甲媽、關渡媽之別,但實際上同是供奉「天上聖母」,只因分靈地緣關係不同而已!諸如台中大甲鎮瀾宮供奉的「媽祖」,每年三月廿三「媽祖婆生日」前夕,善男信女展開八天七夜的「媽祖遶境巡安」活動,神輿所到之處,萬民爭跪地膜拜的盛況,成為台灣中部每年的宗教大事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前頭村也不例外,村中善信所建「靖海鎮江」的天后宮,供奉的「天上聖母──媽祖」,也是村民精神支柱與生活規範的信仰中心,其被尊重的地位,猶勝過宗廟裡的列祖列宗,所以,謁祖之前,宗老們先帶我們到天后宮,與村民一起焚香膜拜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這是河洛民族敬天法祖的傳統,在金門也一樣,娶媳婦進宗祠祭拜祖先之前,均先敬拜村中廟裡的主神。值得注意的是,大陸歷經「文化大革命」破四舊運動,所有廟宇、宗祠與神袛都被摧殘殆盡,然而,「靖海鎮江」的天后宮卻能保存下來,可見「媽祖」救苦救難的精神,雖事隔六百餘年,以及「文化大革命」的浩劫,卻依然歷久而不衰,「天上聖母」受人們愛戴的情景,可以管中窺豹,可見一斑!  

        拜過「媽祖」之後,宗老們引導我們穿過幾個巷道,再走一段較寬敞的道路,抵達「瀛洲祖廳」,許多守候在那裡的宗親,燃放起大串的鞭炮,垂立兄與我在宗老的安排下,一起拈香向神主牌位膜拜,但見供桌上擺置著豐盛的牲禮素果,以及多樣的粿粽,顯見是各家戶事先作準備的,村民以最虔敬的禮數,和最歡欣的心情,歡迎我們回到故鄉,回到親人的懷抱!

        我們在祖廳內端詳地注視著神桌上的牌位,宗老們則在一旁解說,有一位宗老輕聲在我耳畔說: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泉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區,即將擴大搬到東門外,前頭村也列入拆遷改建範圍,不久之後,「瀛洲祖廳」將被拆除!

        ──那以後旅居海外親人回來,到那裡尋根謁祖?

        ──這……!?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在完成謁祖行禮如儀之後,步出祖廳大門外,電視、電台和報社的媒體記者又圍了過來,爭相詢問找到祖籍原鄉的感想。面對麥克風,首先,我感謝「泉州國台辦」、「泉州金門同胞聯誼會」,以及「廈門日報」與「泉州晚報」及「東南早報」的大力協助,才能順利回到故鄉;其次,感謝前頭村的宗親們的盛情接待,最後,我希望媒體記者們幫幫忙,代為呼籲能保存「瀛洲祖廳」,如果因建設需要必須拆除,也希望能找個地方重建,讓更多旅居海外的宗親,將來也有機會能回到泉州來尋根謁祖!

        本來,這一次與垂立兄回泉州尋根之前,即曾先電話聯絡前頭村的宗長,表明屆時願擺幾桌酒席,藉以感謝宗老們的幫忙,大家開懷暢飲,也象徵一家人團圓,希望能先代為籌辦,願如數付款。畢竟,自民國七十六年,政府開放老兵返鄉探親,許多當年前隨國軍到台灣的退伍老兵返鄉,必先購買「三大件、五小件」當見面禮,再搭機經港、澳,重回闊別已久的家鄉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樣的,金門與廈門隔絕五十二年之後,於民國九十年元月二日,以「小三通」重啟交流新頁,由於金門人的祖先普遍來自廈門、漳州與泉州,因此,很多鄉親爭相回祖籍地尋根探親,拿著新台幣回原鄉整修祖廟,宴請族人。因而在一般人的觀念之中,依然存在著大陸還是很貧窮落後,回鄉尋根探親,就是回去撒錢!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從「瀛洲祖廳」謁祖回到林永安家,已是近午時分,客廳已擺起宴席,包含鄰居屋內共有十餘桌,大家就座之後立即上菜,酒過三巡,宗長們陪垂立兄與我逐桌敬酒,舉杯感謝大家的熱情迎接。餐會後,當我們拿出「人民幣」欲償還代辦費用,豈料,宗老們堅持分文不收,只願酌收三百元的祭祖香燭費用。說真的,這一餐吃的是「海鮮大餐」,不但有紅蟳,也有龍蝦,絕對是所費不貲!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大陸自改革開放,台商爭相登陸投資設廠,經濟發展突飛猛晉,人民有工作和賺錢的機會,生活大幅改善,家家戶戶蓋了現代化的住宅,不再貧窮與落後,令人不由得感嘆,台灣內鬥虛耗,經濟大衰退,民不聊生;相反地,大陸致力拚經濟,改善民生,成果大家有目共睹,所謂「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」,怎不令人感慨風水真的會輪流轉?

        臨別前,垂立兄與我站在中央,與前頭村的宗親們圍在一起大合照,揮手道別之後,先到「泉州晚報」與「東南早報」拜會,受到社長楊國昕先生、與總編輯郭培明先生的熱情接待,並在會議室與泉州地區作詞作曲家及文史工作者舉辦座談會,晚間並在一間大型卡拉OK包廂舉辦「林垂立歌友會」,許多粉絲能與原創人一起高歌,一首接一首,唱得渾然忘我,直至凌晨方歇!

        隔天,行程更為密集,先是進「泉州電視台」錄製一個小時的「咱厝人」專訪節目,緊接著,「泉州莿桐之聲」廣播電台,「我尚紅」節目,臨時以現場播出方式「訪問閩南語作詞作曲家林垂立」,只有二十四歲的年輕主持人,展現幽默灰諧的主持功力,過程訪問過程極為順暢,一個小時的現場節目播完,電台門口已趕來許多歌迷,大都是泉州地區一些年輕的歌唱比賽的優勝者,爭相希望林垂立老師能收為徒弟,指導歌唱缺失,最好能伯樂遇到千里駒,能寫一首歌讓她們來唱,像訓練出張秀卿一曲成名。

        午餐之後,立即又進泉州電視台第四頻道攝影棚,錄製二小時的「唱歌拚輸贏」上、下集節目,直至夜幕低垂,才收工轉往漳州「長泰水陸空漂流」,獲董事長連文成的盛情接待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趟泉州尋根之旅,不但如願找到祖籍原鄉,也認識同宗兄弟──名作詞作曲家垂立兄,結伴返回泉州謁祖。更可喜的是,尋根之旅又觸動垂立兄的創作靈感,回到台灣後,很快完成多首歌曲創作,並獲得泉州電視台「唱歌拚輸贏」聘請擔任音樂總監,有機會在閩南語的故鄉撒播音符種籽,短短半年期間,已是桃李滿天下,擁有成群的門徒學生,成為尋根之旅意外的插曲!(2007.06.20.)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