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憶往情深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菜園二三事 金門日報 2012.06.07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菜園二三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─《憶往情深》系列之九
2012.06.07.

■  種菜  
  
        金門是孤懸於閩南沿海的小島,肇因於元代設鹽場,大肆砍樹作為煎鹽的燃料、明末鄭成功伐木造艦攻打台灣,以及清廷惱怒於金門是「反清復明」的根據地,清兵登島之後多次放火燒山,以致淪為童山濯濯的荒涼海島,秋冬季節東北季風狂飆,到處黃沙滾滾,不利農耕與畜牧,居民生活困苦,成年男丁被迫相續挽著包袱「落番」,到南洋群島一帶謀生,留在家鄉的老弱婦孺,靠僑匯和種蕃薯過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民國三十八年「國、共」內戰加驟,國軍節節敗退,十數萬殘餘部隊退守金門,官兵最迫切解決的,就是每天都得面對的「吃飯」問題。以當年時空環境而言,金門孤懸海中,三面被大陸包圍,最近的距離只有二千三百公尺,島上的軍需與生活物質,悉由台灣方面運補,而每一次運補船啟動,在台灣海峽需面對共軍魚雷快艇突擊,靠近金門準備登陸搶灘時,又得遭受共軍火砲轟炸。因此,對戍守金門島上官兵的補給困難重重,運補船需在空軍優勢戰鬥機群與海軍驅逐艦隊護航下,才能突破重圍搶灘料羅灣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即便運補船順利突破重圍搶灘登陸金門,出岸勤搬運物資的官兵與民防自衛隊員,亦常遭共軍火砲轟擊,死傷不計其數,換言之,能順利運抵金門的每一分物資,都是無數無名英雄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,彌足珍貴!然而,在主食大米和麵粉方面,大抵不虞匱乏;而副食方面的豬肉、魚肉等,亦由台灣加工製成罐頭供應無缺;唯有蔬菜易腐爛,受制於台灣海峽阻隔與海象不確定因素,無法天天有船班由台灣方面補給,只得靠金門本島栽種供應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謂「物以稀為貴!」十數萬國軍部隊剛撤退到金門之時,島上幾乎沒有大規模種植蔬菜,也沒有菜市場,了不起只是農家在菜圃少量種植,供自給自足而已;而部隊撤退時,除了帶武器裝備,也少不了黃金和白銀--「袁大頭」銀圓。

        據地方上耆老們回憶說:國民政府於民國三十七年八月發行的「金圓券」,強迫民間以黃金、外幣兌換,但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,大量印製鈔票的結果,造成「惡性通貨膨脹」,全國經濟陷入大混亂,僅通行半年餘即貶值二萬倍,一麻袋面額數十億的「金圓券」,也買不到一顆雞蛋。因此,撤退入駐金門的部隊,均使用「袁大頭」當成交易的貨幣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撤守金門的十數萬國軍部隊,單位繁多、成員複雜,素質參差不齊,處於兵慌馬亂、生命朝不保夕之際,有些部隊較有紀律,也比較有銀兩,諸如「二O一師」的青年軍向民間徵求物品,均能以銀圓交易;少部份被打散的雜牌軍,可能餉庫空空,和烏合之眾的強盜沒有什麼兩樣,見民間飼養的牛、羊與豬隻,強行捉去宰殺,居民敢怒而不敢言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所有的駐防部隊三餐都要開伙,官兵亟需青菜,在奇貨可居的情況下,一枚「袁大頭」常買不到一斤青菜。由於部隊需求蔬菜孔殷,把居民原本作為養豬的蕃薯葉、茄茉等等,也統統搜購一空。甚至,部份採買搶購不到青菜回去交差,看到農家種有蘿蔔,還只是長在地面上的幼苗嫩葉,等不及讓它根莖結成塊狀,丟下銀圓強行把蘿蔔苗給拔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漸漸地,金門島上的居民,發現青菜很搶手、很值錢,部隊需求量寵大,許多農家紛紛投入蔬菜的種植行列,同時,也有人在海灘採蚵或挖掘貝類,賣給阿兵哥當副食。於是,城鎮市街興起菜市場,每天清晨四點半,島上解除「宵禁」管制之後,農民挑著菜擔、鮮蚵等產品,從四面八方趕集,部隊則開著大卡車進場選購,駐防官兵的需求消費,活絡島上經濟,有助改善農民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們家世代務農,原本可供耕作的地不多,適合種蔬菜的田更少。恰巧,鄰居族人遠赴南洋求發展,部份田地委託我們代管,其中,有幾畦旁邊有水塘,或可鑿井取水澆灌,於是,我們家也開始試著種植蔬菜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門屬於亞熱帶季風型氣侯,適合栽種的蔬菜有:菠菜、青江菜、油菜、黃金白菜、大白菜、空心菜、高麗菜、花椰菜、大蒜、韭菜、青蔥、芹菜、青椒、辣椒,黃瓜、冬瓜等等,農民只要辛勤耕耘、適時播種,並努力澆灌,大抵都能有收穫供應市場,解決部隊有錢買不到青菜的窘況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於投身種菜行列的農戶愈來愈多,大致上已能滿足市場需求,唯在適宜種植的季節裡,大家一窩蜂似的爭相播種,缺乏事前規劃或盛產期市場調節,以致採收的季節,來自各村落的青菜一擔擔湧進市場,叫賣聲此起彼落,降價求售互不相讓,常常一塊錢三斤也乏人問津,數個月澆灌的辛勞付諸流水,連吃油條或喝一碗土仁湯的收入也沒有,無奈地把整擔菜挑回家餵豬,農民血本無歸,徒呼負負!

        農耕生活本來就很辛苦,在乾旱的金門種菜尤為困難,因為,金門是海島,地形崎嶇,年雨量稀少,既使久旱逢甘霖或颱風帶來豐沛雨量,可惜絕大多數的雨水都奔流入海,缺少湖庫儲存調節灌溉。因此,一般農戶澆菜普遍靠從井底打水,以肩挑水桶噴灑澆灌。特別是夏季晝長夜短,白天氣溫高、蒸發強,菜苗若不上、下午各澆灌一次,在炎陽曝曬必定枯萎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種菜不只需要天天澆水,也要常常施肥。所謂的施肥,在金門農家來說,就是挑糞便,那是一項臭氣熏天的工作;因為,農作肥料的主要來源,是家畜、家禽排放的糞便。基本上,農戶家家都飼養豬隻和耕牛,並備有糞坑,平常將豬屎、豬尿和牛糞等倒進糞坑裡混合發酵,只要平時多費些力氣和工夫,有機水肥來源大抵不虞匱乏,且不必花錢購買,經濟實惠。但水肥調製、挑運與田間施作,不但臭氣沖天,且骯髒無比,人見人怕,所以,家裡有孩子不喜歡唸書,家長常會責罵恐嚇:「不好好讀書,回家種田挑肥!」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人類智慧高度發揮,研發硫酸銨、尿素等化合肥料,不但可做為基肥或追肥,且施作簡便衛生、肥效迅速,唯需花錢到農會購買,價格不便宜,每多撒下一把,就得增加成本支出,非不已得,菜農都捨不得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 也許,耕稼人家的村夫村婦,普遍是早年失學的族群,金門的農民尤其不幸,童年幾乎都生長在日軍佔據鐵蹄之下,沒有讀書求學的機會,十之八九是文盲。幸好,種菜入行之前,不須具備專業知識或證照。然而,種菜看似簡單,實際上卻是技巧與經驗的累積。比方說,蔬菜需要天天澆水,但菜畦需先做好排水措施,否則,若逢豪大雨或積水不退,菜苗禁不起浸泡,必死無疑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樣的,施肥份量,不宜過多,也不能太少,要俟機而為,且份量要恰到好處。尤其,蔬菜若只施牲畜糞便的有機水肥,土質容易酸化,並不能讓菜苗長得快又好,必須佐以尿素、硫酸銨等人造氮肥,才能枝榮葉茂、瓜瓞綿延,早早採收送進市場販售。所以,種菜雖不須具備專業園藝栽培知識,但要有豐富的經驗,才能有收獲,賣得好價錢!

        其實,更令菜農頭痛的是,菜圃的土地濕潤肥沃,很容易生長各種雜草,若不及時拔除,除了分食肥水,更因雜草生長快速,一個不留神即把菜苗掩蔽。因此,種菜常常是一家老少分工合作,成年人負責挑水澆灌,孩童則幫忙拔除雜草,大家流血流汗,費盡千辛萬苦,才能有一擔青菜可挑到市場販售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者,菜苗生長期間,除非是架設網室栽培,否則,昆蟲類的蝴蝶與娥為繁衍下一代,都喜歡在葉脈上或嫩芽間產卵,蟲卵一經排放葉脈上,藉陽光照射很快即孵化,幼蟲爬出卵殼即拚命啃噬葉脈,若未事前以農藥噴灑預防、或直接撲殺,將嚴重影響作物生長,尤其,葉菜若有蟲咬過的痕跡,將大大減抑消費者購買的意願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金門臨近大陸,島上原本有二百多種野鳥,加上一年四季都有候鳥過境,辛苦栽種的葉菜,只要一群巴哥或雁鴨飛臨棲息,必遭蹂躪一空。所以,在金門種菜特別辛苦,除要不斷地澆水施肥,還要面對蟲害與鳥類侵害,辛勞與成本的付出,一分耕耘,並不一定等於將有一分收穫,即使種出漂亮的青菜挑到市場,也不見得賣不出去,種菜人家辛苦情景,由此可以管中窺豹,可見一斑!

■掏井

        金門島上沒有天然湖泊大圳,居民普遍開鑿水井供人、畜飲用,並確保田園作物澆灌無虞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們家自開始種菜以來,即僱工在菜園兩側各開鑿一口水井,用水泥預注井圈,一圈圈疊架起來,井深十餘公尺,勉強滿足菜苗澆灌,成為一家老小維繫生活重要的泉源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然而,每日不停從井裡取水,泥漿隨泉水滲透入井底,日積月累沈澱的結果,泥層逐漸積高,井裡蓄水的容量相對逐漸減少,因而每年秋、冬時節枯水期,必需清除井底沈積的淤泥,通稱為──掏井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而言,昔日鄉村窮苦的農民耕作,普遍靠人力或獸力,壓根兒談不上機械器具,掏井自是不能例外,完全是由人下井底,一鏟一鏟將淤泥挖起放進桶裡,再以繩索一桶桶吊離井底,算是一項費時、費力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門位處閩南沿海,屬於亞熱帶型氣候,雨量集中於春、夏兩季,每逢秋、冬季節即進入乾旱期,地下水位大幅下降,我們家菜園的水井,每天僅剩一半的水量供澆灌,所以,大約在中秋節過後,寒冬來臨之前,都要擇期進行一次掏井,以增加供水量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於井底空間狹小,父親身材碩壯,高個兒於井底空間迴旋不易,不方便下井挖掘淤泥,而我可能從小餐餐吃蕃薯,營養不良發育較晚身材矮小,唸高中二年級之前皆坐在前二排,因此,每次要掏井,皆由我下井挖泥,直到高中畢業外出謀職為止,前後達五、六年之久,因此,我的掏井經驗,可謂非常豐富。

        記得每次要掏井之前,父親必先到菜園裡,用轆轤把井水打乾,順便把菜澆好,而母親不再煮地瓜湯,而是把事先儲藏的白米,烹煮一碗米飯,讓我把肚子填飽,免得下井之後肌腸轆轆,沒有力氣掏泥,畢竟,入井掏泥,一口氣至少要工作三、五個小時,不能半途而廢。

        認真說,掏井是一件極危險的工作,各地災難時有所聞,特別是井壁由磚頭或石塊堆砌的老井,假如人在井底掏泥,一個不小心井壁突然垮塌,必將瞬間遭活埋,且搶救困難重重,即便不被磚塊壓死,也會被泉水溺斃,生存機會十分渺茫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我們家的水井,係由水泥圈疊架而成,井壁較不易塌陷,但人在井底挖泥,若吊桶繩索斷裂,或是桶鉤脫落,盛裝泥漿的鐵桶以重力加速度墮落,在井底工作之人,頭部將遭重擊,後果難以想像。也因此,每次當我要下井之前,母親總是先到觀音菩薩神靈前焚香祈祐,再讓我穿好防水雨衣、戴上膠盔,坐上一個鐵畚箕,雙手腋下套繫安全繩索,在雙重防護下,才緩緩把我放進井中。同樣的,掏完井泥之後,再放下鐵畚箕和套繩,慢慢把我從井中撈起。

      回想當年,雙親不識字,沒有其他謀生技能,唯有不斷從井裡打水,一擔又一擔挑著澆菜,靠勞力和汗水養活一家老小,當時下井掏泥,並不覺得害怕,如今回想起來,心頭不禁打了個寒顫。

■土仁湯的滋味

        在那兵慌馬亂,烽火漫天的年代,我們家靠種菜過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父母親每天從早到晚忙於菜園裡,而我們兄弟們從學校放學回家,不是吃點心、做功課,或是進才藝補習班,而是趕快到菜園裡幫忙拔菜草,或收割準備出售的青菜。

        早年的金門,島上沒有公路,也沒有汽車或摩托車,連人力手推車都付諸闕如,農家普遍靠騾或馬馱運物品,因我們家沒有飼養騾或馬,每次採收較多青菜,父親一人無法獨自挑去市場,則由我們兄弟分挑一小擔,或二人含扛一簍筐送去市場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實,每次放學回家,父母要我們到田裡拔菜草,兄弟們總是嘟著嘴一臉不高興,可是,若是幫忙挑菜到市場販售,則興奮雀躍不已。雖然,天未亮即得起床,挑著菜擔摸黑走半個小時的山路,常常喘得上氣不接下氣,但兄弟們都爭著要去,因為,賣完菜後,父親會帶我們到油條店喝一碗土仁湯,那熬得入口即化的土豆仁片,和香醇甘甜的湯汁,喝過口齒留香,讓人回味無窮,勞累全忘!

        離開老家出外謀職近四十年來,走過國內、外許多地方,品嚐過各種美食,但當年沙美老街的土仁湯,卻令人念念不忘,偶而回到沙美老街,兒時的情景又出現眼前,市場邊的油條店早已關門歇業,木板門扉腐朽,老店早已人去樓空,但土仁湯的滋味,依然讓人垂涎不已!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