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我心有佛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老農的嘆息 浯江副刊 2001.11.14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老農的嘆息

/林怡種

     春雷響後,雨霧滋潤,大地一片生氣盎然,又是一年農耕播種時!

     每年到了這個時節,農村閒人少,家家忙著翻土播種,我們家自是不例外;先祖自明末由對岸泉州府東門外渡海而來,開山闢地,世代以鋤犁傳家,子孫躬耕自食。父親七歲便下田學耕種,以雙手除盡田中雜草與害蟲,用雙肩挑水擔肥灌溉禾苗,尤其,當孩子相繼出生後,倍感責任加重,益發操勞田間農事,每年冬閒,先將農地翻鬆耙平,待來春播種,幾十年來,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供給全家衣食溫飽。

     今年,春雨過後,父親和往年一樣,背負種子上山,卻見周遭田地芒草及腰,放眼山野無人耕種,若自己一塊地種高粱,將來抽穗結子,當作麻雀的點心大概還不夠;如果種花生,只要開花落地結果,四面八方飢腸轆轆的鼠輩匯集,該如何防患?何況,坊間外來的土豆,既大且便宜,去年家裡收成的幾麻袋,還找不到買主,既使今年再豐收,又將如何是好?

     的確,年輕人為了升學和就業,紛紛遠走他鄉,加諸房價狂飆,工資跟著水漲船高,建築業的蓬勃發展,工地需要大量人手,連婦女也投入構工行列,他們早上出門,傍晚鈔票即進入荷包,一個小工一天的辛勞,可以換得二十五公斤白米;而種田,一季的辛勞,就算風調雨順,收成的作物,扣除肥料和農藥的支出,所剩無幾,誰願種田?農地拋荒已是擋不住的時代潮流。

     金門自古以蕃藷為主食,國軍進駐金門之後,胡璉司令官發現島上百姓沒有大米吃,而戰地軍民每月至少從台灣進口十萬瓶酒類,如果鼓勵百姓種高粱釀酒,地方可省下大筆支出,用這筆錢自台灣進口白米,和百姓兌換高粱,既可解決民食,高粱稈也可當燃料,真是一舉三得!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民國四十年底,在舊金城正式成立「金門酒廠」,經過員工胼手胝足打拼研發,釀造「香醇天下有,無如寶月泉」的金門高粱酒,名揚中外,也成為金門縣政的經濟命脈。而今,島上種高粱和花生的人銳減,不久的一天,高粱酒和貢糖等土產不再是道地貨,參訪賓客搶購熱潮是否仍持續不衰?值得憂慮!

     父親耕種一甲子,堪稱是老農了。種田人家,田裡長了雜草,彷彿臉上塗著污垢一樣的難看,父親是個愛面子的人,一生念茲在茲,不許自己耕種的田地長出一株雜草,如今,孩子相繼在外成家立業,沒人願意繼承衣缽,年歲漸長,眼看著耕地就要在他手裡拋荒了,怎不感慨嘆息呢?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