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展全民教育 請開辦高中補校!
本月一日,本報副刊版刊載「感恩的故事」專欄--「補校豐富我的人生」一文,作者李罔詩娓娓道出童年生活在砲火下,為了躲砲彈逃難,讀到國小二年級就輟學,因識字不多深感生活不便,卻在嫁為人婦多年之後,幸在一個偶然的機緣,獲知中正國小開辦補校,才有機會重回學校唸書識字,經過多年的努力,不但完成國小學業,也拿到國中畢業證書,進而體驗「生涯規劃」,懂得休閒出國旅遊,以及回學校當導護義工,讓生活多彩多姿,因而豐富人生!
是的!這篇感恩的故事,字裡行間找不到華麗的辭藻,也沒有賣弄艱澀難懂的字彙,僅僅是一位重拾書本的補校生,用最淺顯、最真誠的文字撰述失學的苦楚,以及渴望求學「吃苦即吃補」的心路歷程,特別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下筆,句句流露赤子之情,讀來倍感溫馨!因此,這篇文章雖不是名家巨著,但真情的流露,不失是一篇好作品!
其實,引述這篇文章,並非為探討寫作技巧,而是故事的背景凸顯金門歷經戰亂,很多人因而流離失學,幸政府開辦國中、小補校,適時給想重新求學的人一個機會,李罔詩奮勵向學,展現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的精神,只是其中一個例證而已。如今,她們順利完成國中學業,卻無緣繼續升學,特別是當前大學院校林立,金門技術學院也已正式誕生,並開辦在職進修班,讓很多鄉親實現讀大學的美夢,接受更完整的教育!
更具體而言,金門地處偏遠離島,復經長期軍管與戰火蹂躪,無數的四、五年級生,他們的童年烽火漫天,生命朝不保夕,能正常上學接受教育的委實不多,就算能幸運搭上延長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列車,受限於地區五所國中應屆生約在二千人之譜,而金門高中每年錄取新生僅三百多名,而且,當時高職尚未獨立設校,附屬於金中,只招收商科、農科、漁撈科及電工科學生,總數也僅百餘人。換言之,每年還有千餘人不能升學,他們離開學校,無論投入那一個行業,很快分配槍枝納入男女自衛隊員編組訓練,負起保鄉衛國的任務。
誠然,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,也是一個競爭的年代,所謂「保持現狀,就是落伍!」當年大環境下失學的四、五年級生,現在都已步入中年,早已成家立業。如今,事業有成者,可能有錢又有閒,倘能再進學校重拾課本,完成高中學業,進而上大學,應是人生最大的夢想;倘若因早年失學受限謀生或影響升遷,更亟需繼續接受教育充電,具備新的知能,才不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!因此,當政府致力推展全民教育,且歡慶金門誕生大學的當兒,我們認為,縣府應展開意願普查,促請國立金門高中開辦補校。而且,我們還要強調,無論想唸人數多寡,此時此刻,政府都應在金門開辦高中補校,讓當年戰火下失學的男女自衛隊,能有進修的機會,藉以彌補大時代的缺憾,算是對戰地兒女的補償與回饋吧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