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課外讀物
──《憶往情深》系列之八
2012.05.27-28
/林怡種
小時候,放學回家書包一甩,即背起籮筐、拿起鐵耙,到馬路邊的木麻黃樹下耙落葉,供作燒水煮粥;或拿起布袋和簾刀,上山割牧草,順便牽牛回家;農村的孩子,總有幫不完的耕作瑣事,即便明天要月考或期末考也一樣。
以前,金門島上沒有瓦斯,也沒有電力供應,自然沒有瓦斯爐炒菜或電鍋煮飯。一般市街商店普遍以媒球煮飯、炒菜,而鄉下農家則燒柴火,通常是樹木的枯枝或田野的雜草;是以,家家廚房建有大灶,長長的煙窗穿出屋頂,每天早上晨曦初露或傍晚夕陽西照,家家冉冉炊煙升起,一縷縷白煙隨風飄散天際。
昔日,一般家庭晨起開門七件事──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。其中,柴火排在首位,即因生活之中,假如有米、有油、也有鹽,卻沒有柴火煮熟,那麼,白米也不能生吃裹腹,因而農村家戶都備有「柴間」,儲存許多乾柴及雜草,以防備雨天到處濕漉漉的,才能有乾柴生火。正因家家戶戶需要柴火,大家爭相砍樹、耙草,以致海島的金門,放眼潼山濯濯,到處黃沙滾滾,特別是在冬天,強勁的東北季風來襲,飛砂走石覆蓋田園與房舍,居民深以為苦。
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之後,十數萬駐防官兵炊事亦需柴火,軍民爭相砍樹伐木,島上缺柴情況更為嚴重,集黨、政、軍一元化領導的「金門防衛司令部」司令官胡璉將軍有鑑於此,乃將造林列為重要政策,除了進口煤碳供部隊當燃料,特別嚴禁軍民砍伐樹木,一方面從台灣空運樹苗來金,分配部隊有計劃栽種,訂定官兵認養澆灌獎懲辦法,藉以確保存活力;另一方面以向台灣買酒品的錢,轉而購買白米,鼓勵居民種植高粱,以一斤高粱兌換一斤白米,並在舊金城興建酒廠,釀造高粱酒供軍民飲用,這項措施對改善金門民生是「一舉三得」:第一、讓居民有白米吃,改善農民長年吃番薯的窘況;第二,農民有高粱稈當柴火,也解決燃料短缺的問題;第三、設立金門酒廠,提供居民就業。當年無心插柳,如今讓金門高粱酒名揚中外,福利縣民!
除此之外,由於羊隻喜歡吃樹苗,司令官曾下令軍民禁止飼養,凡是看到羊隻啃噬樹苗,准予就地撲殺,不但准予免賠償,還另有獎勵,非常時期以非常手段,軍民齊心造林保林,人人全力以赴,經過多方努力,島上終於綠樹成蔭,馬路兩旁木麻黃成「綠色隧道」,除了具備部隊行動掩護功能,落葉更成為民眾燃料的主要來源之一。
孩童時期,常常要上山耙草或割牧草,但兩者之間,我傾向喜歡耙草,因為,上山耙草無羈無束,高興到那裡耙,就到那裡耙,反正只要能耙滿籮筐,就能交差了事;而割牧草,因耕地皆已種植作物,曠地長出的青草,早已被放牧的牛羊啃噬一空,欲割滿一袋牛隻夜宿草,並不容易。
其實,真正喜歡耙草的原因,是可不必到馬路兩旁耙取,而是我們幾位頑童「人小鬼大」,常常結伴爬過鐵絲網,偷偷蹓進部隊的軍營,因為,軍營是「禁區」閒人莫入,裡頭的木麻黃樹下,每每積著一層厚厚的針葉,只要三兩下的工夫,即能輕輕鬆鬆耙滿一籮筐背回家。
所謂軍營是「禁地」,因為,金門與大陸一水之隔,最近的距離只有二千一百公尺,「國、共」兩軍隔海重兵對峙,處於緊張交戰狀態,除了彼此用砲彈轟擊對方,夜間還會相互派遣水鬼(兩棲蛙兵)滲透刺探軍情或摸哨(割頭顱或刺死割耳朵回去當戰利品),特別是共軍於民國三十八年進攻金門於「古寧頭」吃了敗仗,仍時時叫囂「解放台灣」,所以,為防止共軍進犯,國軍在全島海灘構建「軌條砦」,阻絕登陸船艦靠岸,沿岸架設鐵絲網,並埋設各式地雷,包括人員殺傷雷和反坦克地雷等等。
同樣的,一般軍營的外圍,也都架設阻絕鐵絲網,裡層再挖掘約寬五公尺、深二公尺的反坦克壕溝,倘若敵人的裝甲車硬闖,必跌落動彈不得;同時,壕溝內佈滿反空降三角叉,隱藏於雜草之中,假如暗夜共軍的「水鬼」摸上岸掉落壕溝內,準會被鋒利的鋼叉穿膛刺肚,非死即傷!
「反空降三角叉」是一種很特殊的東西,大概只有戰地金門和馬祖才有,因為,當時我國退出聯合國,台海關係空前緊張,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,為防範共軍登陸,金門島上軍民全面備戰,加緊構築碉堡、挖掘地下坑道,同時,所有空地都佈置「反空降三角叉」,預注等邊三十公分、厚度約十公分的水泥三角塊,各角向外斜插一支約三十公分磨尖的鋼筋,正中間則有一支直立的鋼叉,下半截穿透水泥塊固牢於地,因此,金門島到處佈滿三角叉,倘若傘兵從天所降,落地必死無疑!
除此之外,所有農民耕作的田地,大約每相隔五十公尺佈置一根四、五公尺高的水泥柱,柱頭也有三角叉,除可阻絕傘兵由天而降,更能防止共軍直升機載運武裝部隊降落,假如直升機螺旋槳風葉碰到水泥柱,大概就無法再起飛回去運兵了。民國三十八年「古寧頭大戰」,九千餘名共軍先頭部隊,搭乘二百餘艘大小漁船進攻金門,原本計劃船隻要趕回去載運援兵,無奈大部份船隻困於海灘,隔天被台灣起飛的國軍轟炸機投下燃燒彈燒個精光,否則,如果當時共軍還有渡海載具,援兵陸續趕到,中華民國歷史恐怕早已改寫!
由於金門島上的最高峰太武山,部隊在山前、山後布滿「反空降三角叉」,仿如山前山後百花盛開,所以,當時有一首「山前山後百花開」的流行歌曲,被喻令為「禁歌」全面禁唱,歌詞是:
山前山後百花開,摘一朵花兒襟上戴,
人前人後走一回看一看,有誰來把花兒愛花兒愛。
山前山後百花開,摘一朵花兒襟上戴,
人前人後走一回看一看,有誰來把花兒愛姐兒採,
粉蝶也知道花嬌媚,飛到我姐兒的身旁來,
難道哥兒就那樣呆就那樣呆,
還要我往他的手裡塞,手裡塞。
山前山後百花開,摘一朵花兒襟上戴,
人前人後走一回看一看,有誰來把花兒愛姐兒採。
當時,全面反共抗俄「人人保密、個個防諜」,假如有人被懷疑有匪諜嫌疑,首謀如果不是被槍斃,就是被送去唱「綠島小夜曲」,從犯也會被抓去關幾年再教育,進行洗腦「思想改造」。
的確,「毋恃敵之不來,恃吾有以待之」,軍營除了構築層層安全阻絕,外加火網交織的伏地堡防護射口,敵人想越雷池一步並不容易,但敵人遲遲沒有來,所佈置的「反空降三角叉」,從來沒一個敵人踩到,相反的,倒是許多島上的軍民或牲畜受傷。然而,我們幾個小蘿蔔頭「天不怕、地不怕」,常常利用阿兵哥午睡時刻,偷偷爬進去,我們害怕的,不是誤觸地雷或「反空降三角叉」,而是怕衣服被鐵絲網勾破,或被阿兵哥撞見活逮,會被訓誡一頓。
但是,為什麼我們還樂此不疲呢?因為,軍營裡有垃圾坑,那是一個尋寶的好地方,除了可撿拾破銅爛鐵換枝仔冰或麥芽糖解饞,也可以撿到阿兵哥淘汰的小尺寸布鞋,有些還蠻新的,只要沒有破損,都可以穿著去上學,免得打赤腳被老師叫到升旗台罰站。
事實上,每一次偷爬進鐵絲網裡,我最大的願望,就是希望能撿拾一些書刊雜誌,諸如:勝利之光、文壇、中華文藝、國魂、新文藝、傳記文學;以及青年戰士報(青年日報)、徵信新聞報(中國時報),甚至,還有國軍文藝金像獎的散文、或小說專輯單行本等等。
雖然,從軍營垃圾坑撿到的書刊,每每只是一些斷簡殘篇,但在那個年代,卻是最好的課外讀物,除了自己愛不釋手,展讀再三,還可帶到學校與同學傳閱分享。畢竟,當時金門是戰地,鄉下農村還沒有供電,既沒有電視,更沒有網路(還未發明),甚至,收音機也屬管制品,一般人嚴禁擁有,也買不起,能撿到部隊的舊書刊,真像撿到寶物一樣,書冊裡有許多小說故事,文情並茂,令人百看不懨,可藉以窺探課本以外的世界,滿足幼小好奇的求知慾望。
記得從軍營撿回來的書刊,令我最喜歡的是「文壇」和「新文藝」,因內容普遍刊載許多小說、散文。作者的文筆均非常流暢,無論是長篇或短文,篇篇詞彙精美,故事情節高潮迭起,緊緊扣人心弦,讀起來常令人感動落淚,或拍案叫絕!在記憶中,公孫嬿、朱西寧、司馬中原、田原、王藍、楚卿、鄧文來,呼嘯、姜貴、張秀亞、謝冰瀅等等作家的作品,各具特色、篇篇精彩,讀後讓人讀記憶深刻,回味無窮!
以「文壇」來說,它的園地公開,號稱是「替讀者選擇好作品、替作家發展好作品」。據說投寄稿件非常多,大約只有十分之一能獲刊登,所以,文稿能獲主編青睞躍登「文壇」的作家,其筆鋒功力均非等閒之輩,文采更是字字珠璣。
據拜讀作品了解,「文壇」和「新文藝」的編者與作者,大都原是大陸辦報、編報,或寫作經驗豐富的學者菁英,孩提時即背誦「三字經」、「千家文」、「幼學瓊林」、「古文觀止」等啟蒙讀物,具備深厚國學底子,而且,學識與見識均十分淵博,很多是因時局戰亂動盪,熱血沸騰投筆從戎,或隨國軍撤退來台,他們曾轉戰大江南北,足跡遍及五湖三江,特別是離鄉背井,飽嚐人間悲歡離合與顛沛流離之痛,無論是社會生活歷練,或是軍中戰鬥體驗,在在都非常的豐富,他們在等待「反攻大陸」歸鄉之餘,將所見所聞溶合自己的思想反應於筆下,透過熟練的寫作技巧躍然紙上,每篇作品均堪稱一時之選,文采豐富、情節生動,自然賺人熱淚,不在話下。
值得一提的是,許多作家隨國軍部隊台、澎、金、馬輪調移防,幾乎都駐紮過金門,所以,許多軍中刊物的文章,情節常常穿插金門的風土民情,讀來仿如身歷其境,倍感親切溫馨。
舉個實例來說吧,其中多次駐防金門的公孫嬿,本名查顯琳,年輕時曾就讀北平輔仁大學,民國三十三年中華兒女全面對日抗戰軍興,「在一寸山河一寸血、十萬青年十萬軍」的號召下,他毅然投筆從戎,投考位於四川成都的陸軍官校,就讀砲科。畢業後隨軍來台,多次移防金門、馬祖,駐遍所有離島,名震中外的「八二三砲戰」期間,他在小金門擔任砲兵連長,寫過許多小說,諸如:「不鏽鋼」一書,大部份情節都以在小金門的黃厝、大金門的昔果山、水頭等村落駐地為背景,滲入金門的風土民情,描寫砲戰的情景,以及軍中的一些忠義事蹟,故事情節高潮迭起,更由於他常以古詩詞之美入文,以唯美浪漫字彙抒寫人間百態,筆調輕鬆流暢、幽默風趣,篇篇引人入勝!
坦白說,當年撿過的軍中刊物,公孫嬿所寫的「不鏽鋼」一書,算是比較完整無缺頁的一冊,我曾一遍又一遍的看,愛不釋手,其中精彩的字句與文辭,還逐一抄錄成筆記。正因喜歡看他的文章,後來在「黎明書局」找到他的小說《夜襲》一書,趕緊買下二本,當晚擁被夜讀,一口氣看完全書,其中的水頭「得月樓」一文,以金門人出洋打拚返鄉建樓,為防止海盜打家劫舍的故事為背景,穿插悽美的愛情故事,兼而描寫軍民同島一命,情感交融,讀來身歷其境,尤感溫馨親切!
後來,也在黎明書店找到「堯舜出版社」印行的《中東采風》,那是他駐伊朗軍事武官時的見聞錄,分上、下兩集,每集皆超過五百頁,兩冊合計定價三百二十元。當年,我是醫院裡的臨時約僱人員,月薪二千三百一十元,兩本書即花去薪水的七分之一,也忍痛買下,由此可知多麼喜歡公孫嬿的文章。
當然,公孫嬿戎馬生涯駐遍金、馬離島,參加所有臺海戰役,由砲兵基層連長晉升到將軍,歷任駐菲律賓、伊朗軍事武官,駐美國首席武官,並膺選為世界各國武官團團長,社會生活閱歷與軍中經驗極為豐富,先後出版過新詩、散文、小說等二十五種文集,諸如小說集《火線上》、散文《倚砲集》、小說《雨中花》及散文《春雨寒舍花》等等,都是駐防金門時在敵人的砲火下所寫,可惜無緣一睹丰采。
說實在話,民國六十年左右,台灣地區的印刷技術,還停留在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「活字印刷」階段,無論書籍、報刊均以鉛字排版,想要出版一本書,得從鑄字、撿字、排字、印刷,以致後端的裝訂、裁切,手續至為繁瑣,工程非常浩大。因此,書刊是人們最佳的精神食糧,可說是奇世珍寶,也因此,想要撿到一本官兵丟棄的書刊、雜誌,那是可遇而不可求。
因此,每當從垃圾坑裡翻出一本書刊,真是如獲至寶,小心翼翼地加以整理、修補殘缺的書頁,展讀再三,讀到不懂的文句,趕快查字典;發現精彩的文句,立即用筆記錄。所讀過的書冊,分類穿孔裝訂,由於只撿不丟,日積月累的結果,撿來的書刊已積滿一大木箱,為防書蟲啃蝕或發霉,每當春雨過後,都得找個艷陽天搬到太陽下曝曬。
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每當撿到一本書刊,即囫圇吞棗研讀,潛移默化的結果,陶鑄成一股熱愛文學的傻勁,進而練習寫稿和投稿。
前面說過,我是醫院裡的臨時約僱人員,主要做「血絲蟲病」採血與檢驗工作,由於檢驗室與X光室僅一牆之隔,當時屬於「單打雙不打」的年代,也就是每逢日曆上單號晚上的前半夜,或是雙號晚上的午夜過後凌晨時分,對岸共軍都會向金門群島發射宣傳彈,不幸被砲彈直接命中,或是被砲彈擊垮倒塌的石塊壓傷,傷患抬進醫院先照X光,而X光室僅剩一名技師日夜顧守機房,他要吃飯、也要上廁所,家裡還有父母妻兒,無法長期全天候值班。
由於我屬臨時約僱人員,準備參加公職考試,所以,公餘時間經常留在辦公室看書。有一天,X光室的技師找我,教我胸腔、腰部與肢體骨胳等操作技巧,以及暗房沖片技術,希望我能偶而暫時代班;經他精心調教,幾週之後,我已能獨立作業,有一天下午,主治大夫帶著報社社長到X光室,說社長有抽煙的習慣,要照一張胸腔X光片,正巧由我留守代班,於是,依程序很快完成拍照和沖片。
約莫一個月之後,報社準備承印金門酒廠包裝盒,以及為因應有朝一日金門島遭共軍封鎖,能自行印製「宣傳單」,籌備成立平版「彩色印刷廠」,公開招考技術人員,預定送往台灣接受專業訓練。事前,我不知道「彩色印刷」是什麼一回事,只知道能前往台灣受訓,回來後能成為專業技術員,所謂的「家財萬貫,不如一技隨身」,因而前往報名。在一百多名報考者之中,幸運通過首階段筆試,進行第二階段面試時,擔任主考官的社長一眼認出:
──你不是前些日在醫院幫我照X光的嗎?
──是的!
──醫院工作很不錯,為什麼不想幹?
──我不是學醫的,那天的X光拍照,是臨時代班!
──報社的工作很辛苦,薪水也很低,尤其,這次招考的人員,要先到台灣受訓半年,每個月只有四百元零用金,食宿得自理,你願意嗎?
──我願意,因為我還年輕,不能只看眼前,希望能學得一技之長。
社長和在座的二位評審輕聲交談,彼此會心微笑後說:
──好吧,你先回去,我們將進行評比,另行通知。
原來,在座的那二位評審,其中一位是中央日報社工務主任,剛從美國學習彩色照相製版印刷技術歸國;另一位是台北市立工業職業學校印刷科主任,他們都是國內頂尖的印刷專家。因我有照相與暗房沖片基礎,獲得優先錄取擔任「彩色製版照相分色」工作,到台北拜《中央日報》一位剛從日本受訓回來的技師為徒。
所謂「時來運轉!」就這樣,我從醫院轉職進入報社工作,赴台受訓回來後,先從事十餘年的照相工作,因常在報刊投稿,獲編輯主任顏伯忠償識提拔進入編輯部,安排在校對組做文稿校讀,目的為實習發稿程序與實務,六個月後正式派任新聞編輯工作,幾年後經過升等考試,獲擢升為編輯主任,四年多後,又晉升為總編輯,二年七個月後調離,總計在報社工作超過三十一個年頭。
我的童年在敵人的砲火下,成長之中沒有「兒童才藝班」,也沒有「升學補習班」,更沒有電視與網路,所幸,「一枝草、一點露,天無餓死刻苦人!」能從軍營垃圾坑撿回書刊當成課外讀物,「土法練鋼」熬出一股熱愛文藝的衝勁,想不到寫稿與編報成為一生重要的工作,更成為一家老小的衣食來源。此外,這些年來,先後發表過七、八百篇評論與散文,以及超過五百篇社論,為讓更多人認識金門風土民情,也敝帚自珍將拙作分七冊結集出版,透過出版社及網路行銷,國內許多圖書館均有收藏。
如今,年過半百,回首前塵往事,自認天資魯鈍,能忝為文字工作者,堪慰平生!午夜夢迴常捫心自問,要不是童年從軍營撿回那些書刊,靠書中未曾謀面的作者啟蒙教誨,我能有今天嗎?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