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綠色筆記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鱟的印象(中) 金門日報 2012.09.01.
《綠色筆記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鱟的印象
/林怡種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眾所皆知,公鱟幾乎沒有食用的價值,但很少人單獨只捉母鱟,而把公鱟丟棄入海。畢竟,鱟被稱為「夫妻魚」或「鴛鴦魚」,都是一公一母緊緊擁抱結伴而行,夫妻形影不離、鶼鰈情深,一般人相信拆散他人的姻緣,會倒楣一輩子。是以,在不忍拆散「天作之合」美滿姻緣的情況下,大家都不願捕捉「孤鱟」。所謂的「捉孤鱟、衰到老」;「掠鱟公、衰三冬」;「掠鱟母、衰倒久(更久)」,因此,要捉就捉一對,要殺就殺一雙,好讓牠們成為同命鴛鴦,黃泉路上繼續結伴而行,才不會孤單寂寞!

        鱟卵產在沙灘之後,經陽光熱度孵化成稚鱟,就棲息在沙洲附近低窪泥灘上覓食,屬於雜食性,以攝取浮游微生物、海藻及軟體動物為主。大約在第四天、第八天、第十一天,及第十三天前後,會進行脫殼蛻變。脫殼的過程,舊殼由腹腔的周緣逐漸裂開,新的軀體由間隙慢慢脫殼而出,剛脫離舊殼的軀體非常柔軟,經過一些時日才慢慢變硬。稚鱟脫殼後身體柔軟,成為魚類、蟹類攻擊搶食的目標,死亡率高,處於最危險的時段。

        稚鱟大約在淺灘潮間帶生活二年,遇到寒冷的冬天,則躲藏在泥裡避寒,遇風和日麗、天氣暖和時才爬出覓食。因此,只要細心觀察,一年四季潮間帶的泥灘裡,都可發現有許多稚鱟在緩慢爬行覓食。頑皮的孩童看見了,都禁不住伸手抓取把玩,或帶回家放在地上看牠爬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和所有的蟹類一樣,稚鱟每脫完一次殼,身體就略為長大一點四倍。因為,生活在潮間帶不斷地脫殼,總計第一年要脫殼五、六次,所以,岸邊沙灘上,常常可見到許多稚鱟的外殼,一般人都會誤認那是稚鱟夭折的死屍,其實,那是成長脫下的舊衣。約莫經過二年的成長,稚鱟差不多已長出尾劍,便逐漸離開泥灘潮間帶,移往較深的海域生活。此後,每年至少脫殼一次,約莫經過九至十二年的光景,經過十六、七次的脫殼,才能成長為有繁殖能力的「成鱟」。

        鱟的壽命約在二十至二十五年之間,其間每年的初夏至秋末是生殖季節,公鱟與母鱟會先在深海尋找配對成佳偶,再一起回到淺灘潮間帶產卵,繼續繁衍新生代。

        鱟是兩棲動物,無論是在水底、或是在陸地上,都一樣能呼吸;生命力十分強韌,成鱟被捕捉上岸,丟在庭院裡不管牠,二、三個月不給吃、不給喝、不給碰觸海水,也不會死亡。所以,如果聽到有人說「拾得死鱟」,等於告訴你:「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!」或是「沒有那回事!」的意思。然而,鱟生命力強韌,二、三個月不吃、不喝也不會死亡,但殼身會慢慢發出臭味,因而有「死前活鱟,未死先臭」的俗諺。

        記得唸高中時,暑假期間為打工賺學費,常幫人扛網下海捕魚,每當海水退潮的時候,大家一起背著魚簍下海,捕捉落入網中的魚、蝦和螃蟹,包括成雙成對的鱟。因此,我親眼看過鱟在海中游泳或爬行、與躲藏泥沼的情形,並且,親手捉過鱟、挑到市場去販售,以及親眼看過有人用刀宰殺鱟的情景。同時,由於長時間與村中的耆老漁民相處,也聽過一些有關鱟的相關傳說。

        的確,早在幾百年前的金門島,鱟就已溶入人們的生活之中。人們捕鱟、吃鱟,並用鱟殼做成各種舀水工具。包括鱟桸與鱟瓠,鱟桸較大,用於水缸舀水、廚房火灶大鼎舀熱湯;鱟瓠較小,用在餐桌上鍋裡添湯入碗。畢竟,在金屬或塑膠水杓未開發利用之前,人們以宰殺後的鱟殼,製成鱟桸與鱟瓠,是家庭與廚房的必備具皿,廣泛被使用。由於鱟殼耐熱,因而有「做草笠毋驚日曝  做鱟瓢毋驚湯燙」的俗諺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人們捕鱟、吃鱟的歷史更為久遠,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,即有文字記載,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,在被貶官放逐潮州時,即寫下了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〉:「鱟實如惠文,骨眼相負行。蠔相黏為山,百十各自生。蒲魚尾如蛇,口眼不相營。蛤即是蝦蟆,同實浪異名。章舉馬甲柱,斗以怪自呈。其餘數十種,莫不可驚嘆。我來御魑魅,自宜味南烹。調以鹹與酸,芼以椒與橙。腥臊始發越,嘴吞面汗騂。惟蛇舊所識,實憚口眼獰……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因為,韓愈久居長安城,被貶官放逐到潮州,初次到了南蠻海邊,在海產店裡看見鱟、蠔、蒲魚與蛤等怪里怪氣的海鮮,飽餐之後有感而發提筆寫詩,首句第一個字即提到鱟,意思是:「鱟的樣子像秦朝惠文帝的皇冠,眼睛長在硬殼上」,覺得這種最古老的生物,雖已在地球上有億萬年的生活史,但不生長在海邊的人,還是難得一見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據村中耆老表示:昔日,海邊的鱟很多,無需用漁網圍捕,只要到海灘走走,經常能發現一對對蟄伏的鱟,徒手就能捕捉帶回家。特別是在那窮苦的年代,家家三餐主食除了蕃薯,還是蕃薯,如果有什麼不同,只是曬乾之後變成蕃籤、蕃餔糊儲存,吃法不同之別罷了。所以,能有海鮮可吃,焉能不心動?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在海邊「拾得鱟」很容易,但是,宰殺鱟卻非常不簡單,常常是「好好鱟,刣到屎哪流」;因為,鱟能食用的,是螯腳節肢裡的肉,以及豐腴的鱟卵,但鱟蛋藏在堅硬的殼內,宰殺取卵需費一番工夫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一般來說,宰殺豬隻、或雞鴨等牲畜,大抵都採取割喉放血,當咽喉呼吸氣管被割斷,牲畜一陣掙扎之後,很快就一命嗚呼,魂歸西天!畢竟,鱟沒有明顯的咽喉可割,但宰殺同樣要先割斷牠的呼吸器官。步驟如下:首先,將鱟的主體「頭胸甲」反轉,讓腹腔朝上,把劍尾插入固定洞孔,避免讓牠作垂死掙扎,特別是要小心防範劍尾掙扎擺動,刺傷眼睛。

        緊接著,設法用力壓住鱟身,先以利刃割除「腹甲」內的五對書狀鰓片,那是鱟的呼吸器官,也是在水中游泳時噴射推進的系統,只要書狀鰓片被一頁一頁割除,鱟即慢慢斷氣停止呼吸,最後一動也不動地躺著任人宰割。

        鱟被割喉死亡之後,先切下「頭胸甲」內的五對螯肢,再用利刃順著「頭胸甲」的內殼逐步割開,利用湯匙將殼內密密麻麻的鱟卵,連同淡藍色的汁液一併刮下,收集在事先準備的器皿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全程動刀宰鱟過程,務必注意鱟的大腸貫穿其中,如果一不小心鱟腸破裂,腸內糞便落入鱟卵汁液之中,臭氣熏天,那麼,被污染後的鱟卵汁液,就沒人敢吃了!正是所謂的「好好鱟,刣到屎哪流」!常常被人引伸為原本是好好的一件事,因為一個不小心給搞砸了,全功盡棄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者,日常生活之中,如果聽到「拾得鱟」,那是形容運氣很好,買到便宜貨,或是遇到便宜事。致於「乞食拾得鱟,無鼎煮」,則是比喻即使撿到便宜,也徒勞無功、無福消受!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地方上還有一句「賣椅,當鱟桸!」的俗諺,這句話的典故,來自於昔日窮苦的年代,耕稼人家每天從早到晚,忙於阡陌之間,耕田犁地、或除草施肥,能回到家裡坐在椅子上歇息,那是一天辛勞後最大的享受;正因椅子是供人坐著歇息的,所以,招呼訪客「來坐,呷茶!」就是最大的誠意與禮遇,椅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,可見一斑!

        而鱟桸,正是鱟被人宰殺之後,取其瓢形的外殼,加釘木柄製成舀水的器具,由於昔日農村普遍用大鍋煮飯、燒水,鱟殼耐熱,適合廚房大鍋裡舀湯水,因此,鱟桸成一般家庭不可或缺的器皿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鄉下的椅子,都由木頭製作,長條形可供二、三人同時併排坐者,叫做「椅條」;若是供單獨一個人坐的,叫做「椅頭」。但無論「椅條」、或「椅頭」,普遍是就地取材自製,構造簡單、堅實耐用,一張椅子根本值不了多少錢,並非皮件沙發動輒以萬計。

        而「鱟桸」就更粗俗了,那是廢物利用,更值不了幾文錢了,但卻是家庭生活必備的東西。換句話說,如果當一個人被欺侮到忍無可忍,形同殺父、奪妻的血海深仇,理應不共戴天!那時,連家裡不值錢,且天天必用的器皿,椅子都可以賣,鱟桸也可以拿去典當,傾家蕩產為討公道,亦在所不惜!  

        鱟的螯肢與卵可供人食用,鱟殼可做為鱟桸或鱟瓠,而劍尾部份,可作中藥藥引,甚至,許多廟宇、宗祠,或民宅奠安,都可以看到道士以鱟的「腹甲」畫成虎頭狀,當作避邪圖騰掛在門楣上。同樣的,也有人將章魚和鱟的圖形擺在一起,象徵「彰顯孝道」,因為「孝」的閩南語與「鱟」音相同,總歸一句話,往昔海中盛產的鱟,對人類「貢獻良多」!

        時至今日,科學家研究發現,鱟在地球上生存二憶多年以上,而且,生命力強韌,被捉放在陸地上數月不吃、不喝也不會死亡,是否與鱟的血液是淡藍色有關?經過深入研究,發覺鱟血中含特殊的化合物「溶素」,能把細菌包起來,可做為細菌及內毒素的檢測劑。據報導,目前美國有八百多種醫療、水質、衛生、食品方面的物品,規定需以「鱟試劑」檢驗合格才能上市,鱟已被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時,科學家也帶著「鱟血」上外太空進行實驗,被譽為「藍金」的鱟血,經濟前景未可限量。此外,每一隻鱟共具有十隻眼睛,雖然,白天視力不好,但「夜視」能力超強。這種特異功能,讓牠能在深海悠遊自得,亦給予科學家視覺系統研究的動力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人們對鱟的評價,也不全然是正面的。小時候,我在漁村裡成長,就曾聽聞「作賊作鱟」的故事:話說從前,閩南沿海有一位員外,育有一名獨生子,取名為「孝」,員外對他寵愛有加,憑恃其家財萬貫,不指望其讀書進京科考求取功名,也不讓他習取技藝謀生,只希望隨侍在側;在「孝」年幼時,即央請媒婆收了年歲大很多的童養媳,協助照料生活起居,還得常常背著他四處遊玩,未及弱冠即送作堆成親「轉大人」。

        豈料,「孝」與童養媳成親不久,員外突遭遇外亡故。雖留下不少金銀財寶,可是,子媳終日遊手好閒,奢華揮霍,以致坐吃山空,沒多少工夫即敗光家產,生活無著竟開始聯手行竊,「細漢偷針、大漢偷杉」、「細漢偷挽瓠,大漢偷牽牛」,漸漸地,食髓知味,惡向膽邊生,案子愈做愈大,淪為鴛鴦大盜,讓鄉里聞賊色變,官府張貼布告通緝,撒下天羅地網準備緝拿歸案。(未完待續)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