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廈門專題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向大陸引水買電招商設廠增加就業 金門日報 2006.06.08.
向大陸引水買電招商設廠增加就業機會
  
記者林怡種/專題報導
  
廈門海滄區,是二OO三年廈門行政區重新劃分之後納入的,並不在廈門島上,而是位於南邊一水之隔的半島上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據了解,海滄原本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漁村,自一九八九年獲中共中央核准成立「台商投資區」後,總規劃開發面積為一百平方公里,分為港區、新陽工業區、南部工業區和新市區;其中,新陽工業區規模最大、入駐企業檔次較高,已排除污染和勞力的產業,朝精密科技層次提升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由於區內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,以及臨海有港口,地理位置優越,且地勢平坦,地質結構穩定,並有完善的布局規劃、良好的配套條件,極具開發優勢。更重要的是,主管部門以「著眼長遠、規劃先行;完善配套、優化環境」廣為招商,發揮「開發區產業聚集、規模經濟」的競爭優勢,產生「產業鏈」的魅力,因而吸引電子、石化、機械等資本與技術企業大量進駐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更具體而言,由廈門方面提供土地,僅收象徵性的租金,並享受實質優惠免稅,引進台灣的資金和技術,再搭配大陸廉價的勞力,產品行銷世界各國,皆極具競爭力,難怪台商趨之若鶩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據相關報導資料顯示,「海滄台商投資區」成立之後,自一九九四年第一家台資企業落戶以來,至二OO五年為止,累計引進外商投資項目二百七十五個,投資總額五十餘億美元,臺灣大企業、大資金積極進駐海滄,帶動相關企業進行集團性、產業性投資,占全區總投資金額逾半,而且,在海滄的台資企業,九成五以上實現了盈利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根據二個月之前「海滄區委辦公室」公布的資料顯示,海滄台商投資呈現三個特點: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一、是投資規模較大、層次較高。臺灣大企業、大資金積極進駐海滄,帶動相關企業進行集團性、產業性投資。到二OO五年底,台資企業已佔全區百分之五十九,而且,還有如「長庚醫院」等多個大投資案,正在進行構建、或在洽談之中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二、是產業結構較合理、產業關聯度較強。海滄台資企業已從初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,逐步向技術、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,以台資為主參與的電子、石化、機械行業,已成為海滄的三大支柱產業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三、  是經濟效益較好、產值較高。台商在海滄的投資主要以工業為主,去年台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值一七五億元人民幣,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。而且,去年引進的廿二個台資項目中,有十三個是屬增資項目,更重要的是,目前在海滄的台資企業,幾乎都實現賺錢盈利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過去,海滄只是一個小漁村,經過積極招商引資,短短十五年之間,開發建設成現代化的工業區和港區,小麻雀變鳳凰,成為大陸「海峽西岸」舉足輕重的經濟繁榮帶,也實現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夢想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所謂「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!」金門土地狹小,地形崎嶇,且多屬畸零私人產權,確實無法挪出一塊如「海滄」完整的土地,可規劃供華僑或台商投資,尤其,金門水、電天然資源貧乏,電力靠台電長期補貼,民生飲用水更捉襟見肘,外資豈敢冒然前來設廠?何況,金門還有駐軍,在未完全「非軍事化」之前,戰爭的陰霾仍揮之不去,誰敢前來投資?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再說,大陸土地歸「國有」,任何建設說做就做,劍及履及,只要有投資案上門,公部門竭盡所能協助;反觀金門,任何的建設都受嚴苛的「都市計劃」條款掣肘,諸如金城東門圓環至榜林圓環間,似可將道路「截彎取直」,兩旁開放興建辦公或商業大樓,可惜,受制於「都市計劃」土地分區使用,只能建一樓,更多為搭建鐵皮屋,不但有礙觀瞻,且影響地區整體建設發展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其實,目前金門連想開一家小店,申請一個營業執照,也受制於土地分區使用、和需先通過消防安檢等等,不但手續繁瑣、條件苛刻,足令人打退堂鼓!說得更明白一點,人家是積極招商引資,公部門扮演協助大力的推手,而金門是偏遠離島,卻拿台灣大都會的「都市計劃」條款綁住自己的手腳,何況,許多公務員只會死抱法條,甚而吹毛求疵、或擴大解釋,面對申請案非得刁三阻四,似乎無以顯出自己的威風,如此這般,誰願投資?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再說,民主社會言論太自由,毫無限制,以致泛濫成災。君不見,縣府開闢網站「留言板」,旨在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,廣納各方意見,作為民意溝通的橋樑,然常淪為有心人士匿名大放厥詞,為反對而反對,以訛傳訛,換言之,小眾的聲音,不但常淹沒主流民意,更令許多公務員無所適從,例如:水頭商港與機場、馬山的三條聯外道路擴建,卻遭部份自稱是「環保」、「愛鄉」人士抗阻;理由是為了保護「水獺」覓食與「鱟」的自然生態,以及保護木麻黃「綠色隧道」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昔日,金門沒有開發,也沒有建設,保存「海上仙洲」的原始風貌,環境沒有污染、生態沒有破壞,但成年男丁皆要挽著包袱「落番」,到南洋群島做苦力,被當成「豬仔」買賣或差遣,以賺取微薄的血汗錢匯回家鄉奉養親人,由於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邦做苦力,勞動環境差,傷亡率高,因而十之八九窮途潦倒、老死他鄉,所謂「六亡、三在、一回頭!」能衣錦還鄉或落葉歸根者,終究是少數,許多家庭的老弱婦孺,天天倚門盼望「分批盤」帶來僑匯,那情那景,實是不堪回首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一水之隔的廈門,在「經濟特區」體制下繁榮進步,「海滄台商投資區」造就了廣大的年輕人就業機會;而民主體制下的金門,在撤軍之後百業蕭條,市街幾乎門可羅雀,許多大學畢業生求職無門;因此,未來的金門,是該保持原始面貌,讓子孫外出當「金傭」或「金勞」,抑或應該大力拚經濟,爭取向大陸引水買電,規劃工業區招商引資,增加年輕人就業機會,值得鄉親深思?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